2011-04-11

記帳和消費

收入多寡是一項跟時間的馬拉松, 需經年累月的累積, 年薪百萬, 年薪千萬不會有捷徑可走.
但支出消費不同, 只要有心, 只要有方法, 當下省下的錢, 就馬上是自己的資產.
理財和人生一樣, 是一條漫長的路, 最後要有錢有積蓄, 取決點可能不在於賺多少錢, 而在於花多少錢. 累積小錢用於投資, 以錢賺錢, 才有可能脫離財務的無底洞.
所以了解消費的本質, 是理財很重要的一項步驟.

消費由需求來看, 可分為需要和想要. 這兩者的界定因每個人所處在的環境情況, 會不太一樣, 需由各人自行決定.
例如在外面吃一餐花五十到一百塊對我來說是需要, 如果這餐飯要花更多錢, 在大飯店吃或高級餐廳吃, 那對我來說就是想要.
當然吃飯對於某些人的需要基準, 是自己煮最省錢, 那也對. 自己的情況自己最清楚, 在改善財務狀況的前提下, 沒有必要自己騙自己, 自己最清楚.
原則上應該把所有想要的消費去除掉, 只保留必要的部份, 然後對於必要的部份再繼續改善, 以求必要的支出可減至最低.
但如果依照上述方法來做, 那做人好像也沒甚麼太大樂趣, 所以適當的奢華也是必要的, 這可能是生活樂趣的來源.

需要和想要分配要多少比率 ? 這也是因人而異 !! 但其中有個關鍵, 就是用來決定決策的數據必須可以量化, 也就是說記帳是必要的.
人往往會因為喜好及厭惡將某些事情放大或縮小, 花錢也是. 喜歡的消費常常會輕易地原諒自己, 不喜歡的消費可能會呼天搶地的到處宣傳, 如果有記帳的習慣, 讓數據來還原消費的真實原貌, 就能避免這種心理的迷失.

就我個人的記帳改善消費經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記錄, 我花在食物這部份的消費筆數最多(是筆數最多, 不見得是金額最多).
因為我有每天吃蘋果的習慣, 吃蘋果就必須買蘋果, 這對於我來說是一項需要的支出.
蘋果其實不算便宜, 因台灣本地產的不多, 所以買的都是大賣場進口的.
選擇的範圍也很廣, 從一顆五六十塊的青森大蘋果, 到低於十塊錢的智利, 紐西蘭小蘋果.
之前固定買 25 - 35 這價錢的富士蘋果, 可能是日本產的, 也可能是來至於美國或加拿大, 平均一個月要花一千塊在蘋果上.
經由記帳檢視消費, 就開始思考這部份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因為以前買固定價錢的蘋果, 所以對其它蘋果就不會花時間去看, 現在想作改善, 就把所有種類的蘋果看過一遍. 結果發現最便宜的是小蘋果, 可能是智利, 紐西蘭或加拿大產的, 價錢在 7 - 10 塊之間.
當然如果味道不好那也沒甚麼好考慮的, 所以試買了幾次, 發現味道差不多, 吃蘋果就是那種感覺.
不過有個問題, 小蘋果份量比較少, 所以以前一天吃一顆現在一天吃兩顆, 一天兩顆的量反而比以前的一顆的多, 而且價錢還比較便宜, 大約省了三分之一.
唯一的缺點就是以前只要削一顆現在要削兩顆, 時間花得比較多.

到大賣場另一項習慣就是會亂拿零食, 記帳後發現這部份也不便宜, 豆干一包要三四十塊, 牛肉乾豬肉乾一包要一百塊, 拿個幾包加一加是好幾餐吃飯的錢, 這部份歸類於想要的消費, 大家應該沒意見吧.
並不是建議大家不要吃零食, 而是要拿的時候先想一下.

我一位朋友也分享她的心得, 她表示記帳後對東西的價錢會比較敏感, 原本她印象中青菜都是幾一把一二十塊,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但是一顆 15 塊錢的高麗菜可以吃個兩三餐, 一把二十塊錢的空心菜可能一餐就吃完了 ...
可是天天吃高麗菜不也很可憐 ?
不會啊 ! 雖然炒高麗菜是吃高麗菜, 可是吃回鍋肉, 火鍋, 海鮮煎餅, 高麗菜當配菜就不會記得上一餐才吃過.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消費是筆數少但金額大, 例如車貸, 房貸, 水電瓦斯費 ....
這部份要長期追蹤, 相互比較, 例如這個月電費比起前幾個月多, 為甚麼 ? 要找到為甚麼才能改善, 當然如果電費變少也是可研究的.

不見得有所的問題都會有改善的空間, 也不見得所有的生活樂趣都要犧牲, 但記帳的好處在能主動掌握數據, 消費決策能依數據做決定.
當然最後決定買不買的人還是自己.

推薦大家一個優質的記帳網站 : http://www.myfinnet.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