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31

歐巴馬說美國比俄羅斯更容易受到駭客攻擊

原文 : http://money.cnn.com/2016/12/16/technology/obama-us-vulnerable-to-hacking/index.html

俄羅斯試圖用駭客影響美國選舉, 因而遭到美國報復, 美國總統歐巴馬周五警示美國在這場網路戰爭中略遜一籌.

"我們的經濟數位化比較深, 也因而比較脆弱, 部分來說我們是比較富有的國家, 我們數位連線比其他國家多" 歐巴馬在可能是二零一六年最後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歐巴馬在本周警告說, 他將 "報復". 根據情報官員的結論, 俄羅斯駭客在民主黨選舉期間的作為是想幫助唐納.川普.

開放的網路世界從沒處於如此發生衝突的邊緣.

"如果俄羅斯人拿下臉書 (Facebook), Instagram, 推特 (Twitter) 或 Snapchat, 美國公眾就失去他的大腦" 前國家安全局駭客, 現任是網絡安全公司 Synack 研究員派翠克.瓦杜 (Patrick Wardle) 表示.

然而, 這場賭注代價可能會更高.

"如果我們所說的是更多數位化系統, 那答案確實為 '是' - 對於基礎設施所造成的可能損害將會更大" 前聯邦調查局探員奧斯汀.伯格拉斯 (Austin Berglas) 說.

"對於電網, 交通及金融三管齊下的攻擊將會是毀滅性, 可視為對美國的恐怖攻擊" 現任私人網絡安全公司 K2 Intelligence 顧問奧斯汀.伯格拉斯表示.

如果美國對於俄羅斯尋求額外的經濟制裁, 對美國商業來說應該是公平的. 網路安全公司 FireEye 全球情報主任蘿拉.加蘭特 (Laura Galante) 說, 俄羅斯攻擊 "美國企業及讓高階主管聲譽受損", 企業形象受到傷害就類似民主黨受到駭客郵件一事.

有人憂慮俄羅斯比起美國更會做出傷害的事情.

俄羅斯已經被指控一年前駭入烏克蘭的能源網路. 並使用駭客來協助其政治目的, 對於鄰近國家烏克蘭和喬治亞的國家基礎建設.

"很明顯, 普丁對於制裁或我們能讓他退讓的外交手段並不在乎" 哥倫比亞大學學者, 人稱國際駭客傑森.希利 (Jason Healey) 表示 "就算我們使用所遇到過最激烈衝突手段也一樣".

戴夫.艾特爾 (Dave Aitel), 美國國家安全局前計算機科學家建議, 美國應該使用更為積極的作法.

"想要開始一些震驚和敬畏" 戴夫說, 他創辦了網路安全公司 Immunity. "讓我們把莫斯科全部燈關掉, 五分鐘之後再打開. 每天固定在某個時間都來一次. 這會讓人害怕可又不會造成傷害".

其他人建議較安靜的作法 : 擊退俄羅斯駭客, 並關掉他們的電腦.

一些網路安全專家不同意總統的說法. 美國確實比較依賴網際網路, 但俄羅斯還是比較弱, 比較不穩的國家.

前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爾.海登 (Michael Hayden) 最近指出, 如果美國提供一些軟體工具給俄羅斯公民, 讓他們比較容易發表反政府言論, 普丁控制下的俄羅斯是比較容易受到傷害.

"獨裁者比較容易贏得網路戰爭, 但他們終將失去戰場" 北約網路中心大使肯尼斯.吉爾斯 (Kenneth Geers) 表示. "專制比較不會產生立即性的網路漏洞, 但會有許多單點的問題出現. 正常來說由這些點進入並影響它並不難, 一個個單點漏洞最終會變成網路革命".

2016-12-24

二零一六年回顧 : 被遺忘者的復仇

原文 : http://edition.cnn.com/2016/12/19/world/2016-review-revenge-of-the-forgotten/index.html

二零一六年是記者生涯中最謙卑的一年.

預測失靈, 民調被懷疑, 認知的事實不是事實, 而且被以理性的過程所否決. "民粹主義" 就像是野火在西方世界蔓延, 菁英的自滿和自私被許多選民指著鼻子看.

國際自由主義秩序在一九四五年後被建立, 柏林圍牆倒塌時獲得最大勝利, 因為自由貿易受到攻擊, 突然間看起來很脆弱, "越來緊密" 的歐盟開始破碎, 專制的俄羅斯又重新受到注目.

當然, 原因早在二零一六年之前就種下 : 全球化的後果, 大規模移民, 對於不平等的不滿, 政府機關信任度的降低 - 再加上社群媒體及假新聞的搧風點火. 我們很難想像問題來得這麼快.

在英國公投決定歐盟會籍的前一天 - 這是二零一六年第一次令人深刻的衝擊 - 我坐在歐洲之星由布魯塞爾到倫敦, 對面坐著一個德州人. 他擁有一個小型且成功的企業, 正和他的家人在歐洲旅遊. 對於英國脫歐的結果比去參觀白金漢宮還興奮.

"我其實蠻希望英國回到以前獨立的狀態" 他開始說. 對於主權, 脫離政治正確的束縛, 全球化的看法, 聲調慢慢提高, 最後引導到為甚麼他會支持川普當總統.

"我其實沒那麼喜歡川普" 他承認. 但他厭倦了作為一個美國白人要向別人道歉, 厭倦了他小孩大學教育說他們國家是邪惡的, 也厭倦了別人說他的觀念是狹隘同時有攻擊性.


對政治家沒有信心

我們一直重覆聽到 "其實我不喜歡川普, 但是 ...." 後面跟著一長串的不滿.

在像是喬治亞州托馬斯頓這個地方, 川普的意見在這裡可以找到知音. 一九九零年之前, 大約有四千位工人在這裡紡織廠工作. 之後工作移到海外, 到了瓜地馬拉和孟加拉, 這裡已經找不到好工作. 曾經可容納一萬名工人的紅磚廠房如今大都雜草叢生.

市長約翰.史塔林 (John 'JD' Stallings) 在這裡長大, 他記得有薪水到大街上的商店購物時, 大家都很友善. 現在街上還在營業的商店已經很少; 大家為了省錢都到鎮外的沃爾瑪去 (購買便宜的國外商品). 這裡支出會比較少.

對這一代的托馬斯頓人來說, 他們原本就會投給共和黨, 但約翰.史塔林說這次選舉不一樣. 川普讓人們動起來, 因為他承諾會有工作, 會否決像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這種協議, 川普說 "我知道這些事情正在摧毀我們的國家", 這種聲音在托馬斯頓是會引起共鳴的.

美國副總統喬.拜登曾經說過, 那些感到自己 "落後" 的人無法向他的孩子保證事情會好起來, 而且他們也不覺得政治家有辦法解決他們的問題. 雖然有錢人生活得更好, 壽命更長, 但這些人沒有. 在二零零一年到二零一四年, 最有錢的前百分之五美國人, 壽命大約增加了三年. 而最窮的最後百分之五是沒變化.

這種情緒在大西洋兩岸發酵, 覺得政府 "並沒有照顧到我". 感覺被建立起來 - 似乎感染到大部分的選民 - 政府只關注大銀行和國外政府聯盟, 堅持政治正確性. 可是我擔心同性婚姻及變性者的問題 (這對於市長約翰.史塔林完全不是問題, 他已經直接拒絕), 還有為什麼要拼命收容難民.


反事實主義思想

這種憤怒不是偏 "右" 也不是偏 "左", 就是 "反對". 因而被一些非常態政治家拿來運用和發展, 像是川普, 英國獨立黨的奈傑.法拉吉 (Nigel Farage) 和義大利五星運動政治組織領導人畢普.格里羅 (Beppe Grillo). 他們被稱為民粹主義者, 他們說話很直白, 用很簡單的話來描述複雜的問題, 並且和弱勢族群站在一起.

"我喜歡教育程度不高的人" 川普呼喊. 他是一九八零年以來, 由沒大學學位白人拿到最多選票的總統候選人. 因為川普的勝選, 畢普.格里羅說 "共濟會, 大銀行集團, 中國人, 我給你們每個人一個髒字".

這種憤怒中的憤怒, 使得要報導這項活動變成一種挑戰. 因為這不是一種意識形態, 所以無法用事實或理性去挑戰它. 它就是一直強調反事實, 反知識, 反科學. 但它確實找出自由主義的弱點, 就是開放, 就是鼓勵不同意見, 就是會有被狹隘主義篡奪的風險和包容各種 "主義思想".

所以 "政策" 是否部分要來至於民粹主義 ? 許多歐洲領導人必須問自己這個問題.

"當選民轉向到另外一邊" 荷蘭首相馬克·呂特上周對金融時報說 "這意味著主流政黨必須要更成功的展示我們確實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

馬克·呂特在明年三月選舉, 將面臨排外反歐盟自由黨所領導民意挑戰. 呂特政府推出新政策, 堅持難民要有 "對自己完全負責, 學習語言和找工作".

在德國, 總理安格拉.梅克爾 (Angela Merkel) 因為二零一七年即將到來的大選, 剛剛禁止在 "任何法律可施行" 的地方穿全罩面紗和波卡 (burqa) 罩袍. 她也是面臨反叛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 (Alternative for Germany) 的挑戰.

在法國, 前任總理法蘭索瓦.費雍 (Francois Fillon) 標榜自己是 "復古" 的候選人, 認為天主教中產階級公民的 "價值觀" 是值得尊敬, 同時抱怨學校教的歷史 "不能反映出法國人".

民意調查顯示, 明年總統選舉法蘭索瓦.費雍最大的對手是國民陣線的馬琳.雷朋 (Marine Le Pen), 保守派對上極保守派.


'民主' 是一個髒的字

二零一一年, 當敘利亞起義內戰剛開始, 我在那裡遇到的每個人沒人在談俄羅斯, 或精確的說沒人在談普丁. 人們關心的是歐巴馬總統會不會幫助他們 ? 或是梅克爾會不會支持設立禁航區 ? 最早他們討論的是民主, 自決這些理念想法.

今年春天, 我到叛軍控制的阿勒坡, 除了拿來碎碎念, 拿來當笑話, 歐巴馬和美國已經很少人認真談. 民主變成骯髒的字. 歐洲 ? 連提都沒有提到.

但我一直被問到有關於普丁的事, 因為俄羅斯支持阿薩德政權, 他們戰機空襲當地叛軍. 他們想知道普丁對敘利亞的目的是什麼 ? 俄羅斯背後的藏鏡人是誰 ? 我遇到的人都在問為什麼俄羅斯可以自由的在他們國家丟炸彈.

歐巴馬主義, 有時候被稱為 "由背後引導", 他依賴區域合作夥伴, 對於使用美國軍隊採取謹慎態度, 和普丁的無情機會主義形成極端. 歐洲說的多作的少, 普丁正好相反. 他在歐洲和美國傳統智慧的挑戰中找到許多崇拜者.

再幾周之後, 俄羅斯將會有個世界觀和他相近的對手. "由背後引導 (Leading from behind)" 或許變成 "讓他們繼續接受 (Let them get on with it)". 民調顯示, 大約有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覺得狀況會變好.

梅克爾說 "我們要面對一個新世界, 特別在美國大選之後, 我們要重新思考如何應對, 對於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

但普丁也是個凡人, 全球化的力量, 自動化, 人工智慧和社群媒體爆炸性擴張已成事實. 梅克爾歐巴馬總統宣稱 "未來已成事實, 我們不可能回到全球化之前的世界".


自行矯正或激烈轉變 ?

不要再指望每個人都會安靜. 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調查發現, 有一半的美國人覺得參與全球經濟是 "壞事", 因為它會讓工資下降.

川普構想 "美國製造再起" 就是拒絕全球化.

托馬斯頓就是一個例子. 有些工作回來了 - 印刷業, 有兩座生物煉油廠在原本紡織廠房設立. 帶來一些就業機會, 帶來一些薪資. 但用來幫 JW 萬豪酒店印毛巾的工作高度自動化, 工作都由電腦所控制. 平均薪資是下跌的 -  由兩千年每人一萬八千一百九十三美金到二零一三年的一萬三千九二十五美金.

由古至今, 金融市場總會出現泡沫. 它們迅速擴張, 帶來爆發性繁榮和樂觀. 當一切變成不理性的繁榮, 泡沫就開始破裂. 焦慮和退縮就跟隨著 - 市場循環有他自己的機制自我調整, 很難有個完整的說法弄清楚背後的轉變.

或許我們的民主機制就像是市場一樣 - 有錢人更有錢, 技術越來越複雜, 菁英們越來越自得意滿. 但 "矯正過程" 很早以前就應該要開始, 但一直還沒開始. 也或許有些更深奧的東西 - 挑戰自由主義秩序本質的東西 - 而這東西正要展開.

也許二零一七年首要任務在於如何開放社會的寬容性, 讓自由貿易和多樣性可自行改變再造. 也可能宣示著沙文主義時代的開始, 以美國為中心 "非常重要的國家" 繼續磨耗, 赤裸的行使原始權力及回報.

人類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極端的變化.

法國哲學家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 一八三五年旅行經過英國, 感嘆國家擁抱工業化, 為人民所帶來的痛苦寫道 "要生活在自由裡, 就要習慣生命中充滿著激情, 變化和危險".

2016-12-16

如果沒有珍珠港事變 ?

原文 : http://edition.cnn.com/2016/12/08/asia/pearl-harbor-75-anniversary-essay/index.html

(CNN) 奧利佛.史東是奧斯卡獎得主, 好萊塢作家及導演. 彼得.庫茲尼克是歷史系教授及美國大學核研究所主任. 他們合作製作一系列無與倫比美國歷史紀錄片及書籍. 這裡表達觀點完全是他們的.

在珍珠港事變七十五周年的今天, 我們反思如果日本沒有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對美國艦隊發動攻擊, 有哪些事情會發生 ?

這個問題相當有趣並有具參考性. 川普粗魯的言論在中國, 日本及南韓這區域吹皺一池春水. 日本經歷了軍事復甦及美國挑釁亞洲 "樞軸", 面對即將到來不可預測的川普政府,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一些事.


美國參加二戰的藉口

偷襲珍珠港不只是愚蠢, 最後還導致自殺. 海軍歷史學家塞繆爾.艾略特·莫里森稱之為 "糊塗的戰略".

許多日本人 - 包含日本天皇裕仁在攻擊前一周召見的九位前首相 - 他們都反對. 然而, 東條英機政府授權攻擊, 摧毀目標是可能阻擋日本獲取東南亞資源的美國太平洋艦隊.

珍珠港事變只能算是部份成功. 雖然日本軍隊造成美國艦隊重大損傷, 有兩千三百三十五位美軍及六十八位平民死亡, 但攻擊並不致命. 攻擊時有三艘航空母艦不在珍珠港, 許多損傷的船及飛機是可以維修, 它們部分參加了隔年六月對日本的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美國軍隊, 包含兩艘航空母艦, 擊沉四艘日本航空母艦, 這場戰役讓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取得主導權.

日本襲擊給了總統羅斯福把美國帶入戰爭的藉口. 美國人或許壓倒性支持同盟國鄙視納粹, 雖然同情因日本貪婪陷入困境的中國, 但很少人想再給另一場戰爭牽絆住, 特別是一戰苦澀味道還沒散去. 不但不是 "以戰止戰", 或戰爭能讓世界擁有 "安全的民主", 而是戰爭會讓貪婪的銀行家, "死亡商人" 軍火製造商發財, 因為他們知道, 當時殖民主義的擴充並未結束.

一九四一年襲擊前, 羅斯福偷偷操控美國勢力進入德國及歐洲德國占領區, 對抗佔領滿州及印度支那並對中國發動惡性戰爭的日本. 一九四一年八月在紐芬蘭, 他告訴邱吉爾他 "會發動戰爭, 但不會宣布", 同時盡一切努力要 "強制中斷任何會引戰爭的 '事件'". 他公開支持英國對抗德國, 中止出口石油, 金屬, 及其它日本迫切需要的物資到日本.

珍珠港事變後一天, 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 在只有一票反對下批准了戰爭. 三天後, 德國, 義大利, 日本三國聯盟對美國宣戰.

世界不會永遠一樣. 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不同.


美國和日本已經暗中對抗許多年

珍珠港事變在美國人的想像中佔有重要地位, 有幾個原因.

因為日本沒有對美國宣戰, 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個懦弱的 "偷襲" 行為. 這發生在美國領土 - 美國在一八九八年強行併吞夏威夷 - 揭露了美國情報驚人的失敗, 這加強了美國對於危險世界脆弱性的恐懼. 這也觸發了在美國境內對於日裔美國人和日本移民醜陋的歧視. 大約有十二萬日本人及日裔美國人被逮捕關進集中營直到戰爭結束.

如果珍珠港事變未發生, 太平洋戰爭很大的可能性還是會依照原本的路線發展. 當時美國及日本早已互看不順眼, 如果偷襲珍珠港沒有發生, 這兩個國家還是會發生戰爭.

大部分美國人忘記,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不只是攻擊珍珠港. 羅斯福在十二月八日告訴國會日本還攻擊了英國殖民地香港及馬來西亞, 美國殖民地菲律賓, 及美國屬地關島, 威克島及中途島. 攻擊馬來西亞的時間實際上比珍珠港早了一個小時. 此外, 羅斯福沒有提到, 日本攻擊泰國. 還攻擊了新加坡, 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美國政府在一九四零年破解了日本外交密碼, 使得可以監視日本戰爭規劃. 他們知道會有攻擊, 只是沒有猜到是珍珠港. 他們認為最有可能的目標是富有的荷蘭東印度群島 (現在的印尼), 馬來西亞及菲律賓.

日本攻擊菲律賓, 關島, 威克島, 中途島的美軍基地, 對於渴望讓美國加入戰爭的美國總統, 挑釁已經很足夠. 單就菲律賓一個地方, 受到攻擊的代價是驚人, 有兩萬三千名美國人及大約十萬名菲律賓軍事人員死亡或被捕.


歐洲戰場的勝利大部份應該歸功於蘇聯

美國參戰對於同盟國在太平洋戰場的勝利有決定性關鍵, 但在歐洲戰場打敗軸心國狀況卻不是如此. 事實上, 如果美國沒有加入歐洲戰場, 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 羅斯福在發表公開聲明後一年半, 美英兩國終於在法國開闢第二陣線, 當時俄羅斯人已經扭轉戰爭趨勢, 德國軍隊開始由歐州全面撤退.

當時, 美英兩國面對十個德國軍團, 而蘇聯獨自對付兩百個軍團, 德軍兩線作戰加速戰爭結束, 但並沒有改變原來的結果.

和宣傳的美國神話相反, 歐洲戰場的勝利大部份應該歸功於蘇聯. 他們承受極大的痛苦. 就數量上, 有兩千七百萬蘇聯人死於德國人手上, 相當於九一一恐怖攻擊一天死亡人數要經歷二十七年, 或是珍珠港事變死亡人數一天要三十年.

雖然邱吉爾仇視布爾什維主義, 但英國人應該對蘇聯要懷有極大的感激之情, 如果沒有他們, 或許英國人今天要講德語. 之後雖然對美國有巨額負債, 但如果沒有美國人, 或許英國人今天要講俄語.

有個有趣的主題可思考, 如果美國只是同盟國的 "兵工廠", 而沒有真正參戰, 歐洲戰場會有甚麼不同 ?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德國及意大利突然對美國宣戰, 使得羅斯福對於美國加入戰場不用另外找理由.

如果美國沒有加入歐洲戰場, 蘇聯和西方國家邊境會如何劃分 ? 如果蘇聯領導人由西德和法國得到更多潛在財富, 蘇聯經濟會如何發展 ? 如果美國沒有協助重建蕭條破碎的資本主義經濟, 社會主義是否在戰後世界以更多型態更多選項的出現 ?


如果羅斯福繼續讓亨利.華萊士 (Henry Wallace) 當副總統 ?

有些關於二戰有趣的反事實假設, 部份在我們出版的一系列無與倫比美國歷史紀錄片及書籍可找到.

如果羅斯福在一九四四年持續保留他那位有爭議有遠見的副總統亨利.華萊士, 而沒有更換為小心眼的哈里.杜魯門, 會發生甚麼事 ?

儘管保守的民主黨大老反對, 羅斯福以他的道德權威及政治實力堅持要提名華萊士成為他副總統, 符合他妻子小孩及大部份美國人的期望.

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 民主黨芝加哥黨代表大會第一天, 蓋洛普民意調查機構發布, 有百分之六十五的潛在民主黨選民希望廣泛歡迎的華萊士繼續擔任副總統, 只有百分之二的人要選擇杜魯門. 內部機制最後選擇杜魯門的骯髒故事, 就很少美國人知道.

羅斯福於一九四五年四月去世, 如果繼任總統是華萊士而不是杜魯門, 就可能不會有原子彈轟炸日本, 也可能不會有冷戰.

華萊士的想法對於美國蘇聯之間的關係是友善, 對於兩個系統之間的競爭是健康, 要努力證實那個系統比較符合人類的需要. 他可能會給予蘇聯一百億美元的信用貸款, 幫助重建因戰爭變成荒地的大部份蘇聯國土. 這對蘇聯在歐洲佔領區的正面影響是無法估計.

值得注意, 華萊士是殖民主義激烈的反對者, 他公開對於英國及法國帝國主義表示遺憾, 導致邱吉爾和法國人要求羅斯福替換掉他. 羅斯福對於帝國主義的看法大都來至於華萊士. 他譴責英國統治下的甘比亞, 認為 "在我生命中從未看過的最可怕的事". 他對於荷蘭統治下的東印度群島及法國統治下的印度支那都有相同看法, 堅持不會讓法國人在戰後再回來.

在某種程度來說, 他認為太平洋戰爭是帝國主義競爭的結果, 他私下評論 "不要去想在一分鐘內會有美國人在太平洋死去 ... 如果不是短視貪婪的法國人, 英國人和荷蘭人". 他承諾在他死之前日本軍隊被趕出菲律賓, 就會讓菲律賓 "立刻" 獨立.

羅斯福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搖擺不定, 但華萊士從來不會. 他堅定譴責剝削的殖民主義及為其辯護的種族主義. 試想, 如果殖民主義在戰後馬上平和結束, 將可挽救多少生命避免多少痛苦.


如果沒有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第二個假設是, 如果二戰結束前沒有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會發生甚麼事 ?

美國神話說道, 兩枚原子彈結束了二戰, 使得美軍不用在日本本土登陸作戰, 救了百萬條美國人及日本人的生命. 這理論的辯護者說, 一九五零年有二十萬人廣島人死亡, 長崎是十四萬人, 相比之下這代價比較小.

可是證據顯示情況並不是如此, 就如同無與倫比美國歷史所述, 蘇聯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午夜開始入侵滿州, 南庫頁島, 千島群島, 韓國, 這才是促成日本投降的原因, 而不是原子彈.

美國情報單位在幾個月前已經預知有這樣的結果, 杜魯門也知道蘇聯加入戰爭是決定的關鍵. 七月七日在波茨坦他日記寫道, 史達林 "將在八月十五對日開戰, 日本戰爭即將結束" 七月十八日截獲的電報消息顯示 "有來至於日本天皇要求和平的電報消息". 所以他知道戰爭即將結束, 原子彈是不需要的.

如果原子彈沒有在戰爭中使用過, 或許就不會有美國蘇聯的核武競賽 ? 蘇聯領導人絕對知道要讓日本投降並不需要用到原子彈, 蘇聯的解讀是美國在警告他, 如果蘇聯干擾美國的戰後計畫, 就會用相同方式對待蘇聯. 因此我們就生活在地球生命滅絕的威脅恐懼中.

蘇聯入侵決定了日本的命運, 資料在華盛頓美國海軍官方博物館可查到. 日本急著向美國投降因為他知道美國會給他一些機會, 要是蘇聯接管日本, 不只天皇制度會被終止, 連想保留的資本主義都會沒有. 起初美國對佔領下的日本是相對溫和, 某些方面甚至是開明. 美國強化日本的和平憲法, 取消主動宣戰的主權, 同時不允許保留攻擊性的軍事武力. 這些前瞻性的原則正是目前安倍晉三政府想要剔除的.

如果蘇聯在日本占領區有更多主導權, 日本或許就像韓國一樣變成冷戰的戰場. 當有許多俄國人死在日本人手上, 俄國人對於重建日本的態度會不同於他們對德國的掠奪嗎 ? 他們對於日本的敵意會不同於對德國人的不信任和仇恨 ? 就如我們所知, 美國很快的放棄佔領, 戰後重建的日本成為在不穩定的亞太地區, 西方資本主義軍事及經濟的前哨站. 汽車, 電子產品, 壽司, 不論哪種產品哪種方式, 日本正對於世界提供著貢獻. 然而, 如果當初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是失敗或是晚一點, 對世界都會更好一些.

二戰血淋淋的例子, 犧牲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人命, 一切技術部署規劃只是要大量的殺戮和毀滅, 人性醜陋的一面顯露無遺, 充斥著種族主義, 仇外心理和種族及宗教偏見. 當我們產生恐懼, 仇恨及民族主義, 應該用來警告這些力量會發生甚麼事.

這些力量有些還在目前世界中猖獗. 珍珠港事變應該用來提醒. 但我們必須小心吸取正確的教訓, 以避免七十五年前的恐怖再次吞噬地球.

2016-12-10

一個沒有長頸鹿的世界

原文 : http://edition.cnn.com/2016/12/08/world/sutter-giraffe-extinction/index.html

(CNN) 牠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哺乳動物.

頸部像起重機, 腿像牙籤, 膝蓋有兩層樓高, 特殊外型博得童書作家及漫畫家特別偏愛. 長頸鹿給非洲大草原帶來奇特的景觀奇蹟.

但, 或許我們要開始想像, 萬一世界沒有這種看起來無辜的長頸鹿.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周四發布, 這種看起來呆呆的生物狀態處於 "脆弱". 意味著, 這種以脖子像起重機而聞名, 有助於可以吃到牠競爭對手所無法到達樹高層葉子生物, 目前是處於滅絕高風險.

這將把原本處於 "最不被關心" 的狀態移出.

原因是 : 最近十年長頸鹿族群減少速度由百分之三十六提高到百分之四十.

一九八五年, 保護聯盟說有十六萬三千四百五十二頭長頸鹿.


現在估計是九萬七千五百六十二頭

這會讓長頸鹿處於保護的名單中. 大象, 猩猩, 甚至於蜜蜂及珊瑚 - 許多地球上鼓舞人心的生物目前正面臨滅絕的危機. 如果盜獵情況持續, 有些人預估非洲象會在二十年內消失. 因為人類使用石化燃料, 科學家擔心大部份的珊瑚礁會在二零五零年前消失. 石化燃料會讓氣候暖化海水變酸, 不利於珊瑚生長.

二零一六年已經有許多關於物種滅絕的報導, 甚至 CNN 要開始一個稱為 "消失" 的全球系列主題. 這主題將於週五於 CNN 國際及周一在本網站亮相.

如果有人在我生命旅程中拿走一些東西, 就這樣 : 我就不能把這些東西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

我們經常會認為這些物種會一代傳一代 - 這些大象或長頸鹿會一直在那裡, 或在某個地方.

但牠們不會. 除非我們人類徹底改變我們的作法.

在加州, 我遇到史丹福大學碧玉嶺生物保護區執行董事安及全球滅絕專家東尼.巴諾斯基 (Anthony Barnosky). 他告訴我人類有 - 最多只有 - 二十年來改變對待自然的方式, 不然就會發生地球歷史第六次生物滅絕. 我們談到恐龍時代結束 - 我們所知道的物種有四分之三, 不論是可愛或有指標性意義, 都可能在未來幾個世紀中消失.


難以想像的世界 ?

"想像第六次生物滅絕最好的方式是看外面, 然後把常見的四個物種認為有三個已經消失" 他說 "這景觀將會是很貧乏".

這一定會發生.

如果不考慮到人類的未來去作改變.

"基本上我們在消滅這星球上的生命 - 在整個宇宙中 ... 我們是僅知唯一有生命存在" 史丹佛大學保育生物中心主任保羅.艾力克對我們說. "生命塑造了地球, 生命讓我們可以在這裡生活, 這些生命還持續讓我們可以延續. 如果我們沒有生物的多樣性, 那人類前途就結束了."


是什麼原因 ?

巴諾斯基把原因歸咎於 "能源, 食物及金錢".

能源, 我們要燃燒石化燃料產生電力, 交通和取暖. 這將造成全球暖化, 在世界各地產生嚴重破壞. 不只是北極熊, 兩棲動物, 海洋, 一切都受到影響.

對於食物來說, 他由參考資料得到的消息, 有百分之四十的地球表面因耕作或其它原因改變原貌, 他說, 大部份的農業生產是用來餵養牲畜. 根據 E.O. 威爾森生物多樣性基金會表示, 有些生物學家認為我們必需保留大片的土地 - 百分之五十的地球表面 - 避免第六次生物滅絕發生, 或減少發生時的影響.

人口增加會助長這個驅勢, 而且這世紀就會看到為甚麼農場是個大問題.

最後是金錢. 這意味著盜獵 - 非法網路讓一些動物減少, 包括大象, 犀牛及穿山甲. 就是把自然視為無盡的金錢來源.

"我們如何擺脫把自然視為無盡的帳戶, 轉變成一個投資帳戶, 而我們只用利息在生活" 巴諾斯基在採訪中丟出這個問題.

我不知道如何改變. 但我希望清楚了解這場危機的影響範圍, 是未來解決問題的一部份. 人類發展造成長頸鹿減少; 根據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表示, 人們盜獵是因為牠的尾巴可以作成手環, 還有牠的肉. 我們不應該將長頸鹿的困境看作是一場獨立的危機. 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情況塑造地球面貌. 這進展得很慢, 讓我們在不注意之下, 破壞下一代一代累積下去. 我們許多人和自然脫節 - 我們經由車窗, 在郊區, 野生動物園看牠 - 以致於我們沒有意識到在這場破壞中所要負責任的範圍.


一個沒有長頸鹿的世界

長遠來看, 如果沒甚麼重大改變, 這是我們一定看得到的.

2016-12-07

可能改變美中歷史的十分鐘

原文 : http://edition.cnn.com/2016/12/04/opinions/10-minutes-that-could-change-us-china-history-moody/index.html

(CNN) 美國總統當選人唐納.川普和台灣總統蔡英文之間十分鐘的談話, 打破了一個大家都接受的協定 - 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川普先生認為自己造成麻煩. 僥倖, 還是美國政策將會有大的改變, 目前猜測都太早.

一九四九年共產黨在內戰中贏得中國大陸政權, 他們被擊敗的敵人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島, 不是在這裡生存下去, 就是要 "反攻大陸". 而共產黨就是決心要 "解放台灣".

對峙是由內戰所延續下來的狀態. 兩邊都宣稱合法統治全中國, 台灣只是中國的一個省.

雙方唯一都同意的一點就是, 台灣是中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共產黨犯台的危機讓獨裁統治合理化. 一直到一九八零年代末期, 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是個警察國度, 鎮壓任何台獨言論.

一九八零年後台灣開始走向民主. 鼓吹獨立曾經等同於叛國, 變成是可接受的政治立場. 兩千年選舉民進黨接替國民黨取得總統政權, 而民進黨的理念是主張獨立.

國民黨仍然公開主張終極統一, 但不是目前北京所說的那種. 兩個黨的中國政策很不一樣, 綜括來說 : 國民黨沒有很積極推動統一, 民進黨基於大陸可確信的武力犯台威脅, 也沒有積極推動獨立.


台灣

之後隨著世代交替, 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 "中國人" 越來越少, 認同 "台灣人" 越來越多. 島上的種族及文化來至中國, 但不意味著就要接受中國這個國號.

台灣仍然處於困境之中 : 她擁有所有主權獨立國家所有特性, 但由於中國的態度, 國際社會就不被允許這麼說.

北京當局不再宣傳 "解放" 這件事, 而改說統一不會改變台灣目前的現狀 : 台灣可以保持目前政治及經濟制度, 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武力. 中國大陸不會派遣軍隊及政府官員到台灣. 內容不論好壞, 這些甜言蜜語島上的人並不把它當成一回事.

北京也允許台灣擁有一定的 "國際空間". 可以參加所有國際論壇, 除了那些需要正式國家主權. 其他國家可以和台灣, 或台灣可以和其他國家維持非正式關係. 外交代表享受完全外交特權及豁免權, 但未賦予正式外交地位.

美國和台灣政權正式外交關係維持到一九七八年. 但早在一九七零年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升溫, 美國就不得不遵守中國對國際局勢的定義. 所以美國也和其他國家一樣, 現在只能和台灣保持著名義上非正式關係, 遵照著之前所定下嚴格限制, 那些事可以那些不行. 像是兩國元首直接通話這種事, 就絕對嚴格禁止.

現在協議被打破. 更超過的是, 川普先生居然在推特上稱呼蔡女士為台灣總統, 這個字眼對北京來說相當不客氣 (比較能接受的是 "台灣當局領導人" 或 "所謂的 '中華民國' 所謂的 '總統'").

比較奇怪的說法, 這或許反映了歐巴馬時代政策演化的延伸. 現在很少美國民眾弄得清中美關係完整歷史, 大家對中國的堅持不會幽默看待, 反而會覺得像是個被寵壞無理取鬧的小孩子.


台灣獨立 ?

因為, 畢竟台灣所有情況顯示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 川普先生以他特有的誇張性格說得沒錯, 他們由我們這裡買了 "數十億美元" 的武器. 還有, 不只是國際刑警組織, 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 台灣不該遭受侮辱的對待.

還是有危險. 只要台灣沒有任何明顯跡象要正式獨立, 目前中國領導階層對台灣應該不會使用武力. 但如果台灣要, 中國領導階層把自己逼到角落 : 政治上就沒有任何不可能發生的事.

如果川普直接或間接鼓勵, 蔡總統覺得她會一直很幸運, 中國或許會覺得他被逼得不得不攻擊. 這件事本身是個悲劇, 由於台灣不可能在沒有美國協助下進行防禦, 美國將面臨選擇, 是要可恥的放棄朋友助長中國氣焰, 還是面臨血腥還有被中國打敗的風險.

回到當天, 評論家諷刺舊的美國政策 "假裝" 台灣屬於中國, 那天大陸 "不存在". 這並不精確, 但也並不完全沒意義. 說台灣沒有獨立主權, 在學理及邏輯上都講不通. 我們只能希望所有相關人士都能謹慎小心.

2016-12-04

川普和台灣領導人通電話冒犯到中國

原文 : http://www.nytimes.com/2016/12/02/us/politics/trump-speaks-with-taiwans-leader-a-possible-affront-to-china.html?hp&action=click&pgtype=Homepage&clickSource=story-heading&module=a-lede-package-region&region=top-news&WT.nav=top-news&_r=0

華盛頓 - 總統當選人川普周五和台灣領導人通電話, 打破四十多年來的外交慣例, 可能在就職前川普就和中國的關係產生重大裂痕.

川普辦公室表示, 川普和台灣總統談過話, 蔡英文 "向他表示祝賀". 美國在一九七九年中斷和台灣外交關係, 承認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川普是第一位在那之後和台灣領導人直接對談的總統或總統當選人.

川普辦公室所發布的聲明, 兩位領導人注意到台灣及美國之間的 "密切的經濟, 政治及安全關係". 川普先生表示 "對於蔡總統在今年初當選成為總統也表示祝賀".

川普先生這通電話說了十幾分鐘, 動機並不清楚. 週五晚上川普在推特發布消息表示, 蔡女士打電話給我.

但熟悉台灣的外交官表示, 台灣領導人不可能沒有事先安排就直接打電話. 蔡總統辦公室確認這通電話, 表示雙方討論了促進經濟發展和 "加強防衛". 台灣中央通訊社認為這通電話具有 "歷史性" 意義.

週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對於這通電話反應了中國政府的態度.

他強調美中關係良好, 說道 "我也相信這不會改變美國政府多年來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王先生在北京對記者表示, 這通具有象徵意義的電話是台灣發起的 "我們認為這是台灣方面搞的一個小動作".

川普這位總統當選人的行為顯示, 他對於國際外交的細節並沒有很注意. 他曾沒有事先準備就和幾個有敏感關係國家領導人電話會談, 例如英國, 印度, 巴基斯坦. 週二, 白宮敦促川普先生利用國務院的專家為他準備這些交流.

根據政府一位高級行政官員所述, 通話前白宮並未被告知關於川普的這通電話. 隨後, 中國政府聯繫白宮討論這個問題.

這位行政官員表示, 川普-蔡英文會談長期影響可能很大. 他指出, 中國政府對於美國軍售台灣之後都會發出強烈抗議, 但對於軍售是成熟武器協定的一部分, 北京只能勉強接受.

川普先生和蔡總統的會談是一個更大的挑釁. 北京視台灣為分裂的一省, 堅決反對任何國家試圖和她建立官方關係.

十一月十四日川普先生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談, 一份由交接小組所發表的聲明表示兩人有 "明確的相互尊重".

週五這通電話中國第一個反應對我們來說是懷疑中帶點驚喜. "這是一件大事, 美國總統當選人對中國第一個挑戰" 北京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教授說 "對於中國領導階層一定是壞消息".

中國官方媒體把川普描繪為正面形象, 認為他身為一個商人中國是可以和他相處. 但在和希拉蕊.克林頓競選中, 頗受中國中國評論家批評, 被認為對中國太苛刻了.

時教授表示川普會談碰觸到中國外交政策 "最敏感的地方". 他說中國政府很可能解釋為, 美國鼓勵蔡女士繼續抵制來自北京的壓力, 而她所帶領的政黨是支持獨立於大陸.

在美國外交官中也感受到類似衝擊. "這種改變是有歷史性規模" 奧巴馬政府前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 (Evan S. Medeiros) 表示 "真正的問題是, 中國人會做什麼 ?"

週五晚上第二個在推特發布的消息, 川普先生說 "美國賣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武器給台灣, 很有趣, 難道我連一通台灣的祝賀電話都不能接!"

美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 目前由準官方機構管理. 美國在台灣的機構可核發簽證及提供其它領事館的基本服務, 台灣在美國設立了幾個類似等級的機構.

美中一個中國政策源至於一九七二年總統理查.尼克森在北京和毛澤東的歷史會談. 一九七八年總統吉米.卡特正式承認北京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一年後中斷和台北關係.

這通電話也讓利益衝突的問題浮上檯面.

台灣報紙上個月報導說, 川普組織代表訪問過台灣, 表示對於桃園國際機場大規模的擴建工程中一個酒店項目有興趣. 桃園市長鄭文燦對於這個訪問確認並引用過.

川普組織發言人阿曼達.米勒 (Amanda Miller) 說, 該公司 "沒有計畫把事業延伸到台灣", 並說那次發展計畫訪問是沒有 "授權訪問". 但米勒女士並不否認川普酒店亞洲區銷售經理安.瑪莉.唐納修 (Anne-Marie Donoghue) 十月的台灣訪問, 唐納修女士把那次旅行紀錄在她的臉書上.

唐納修女士對於其他人要求說明並無回應.

川普先生和台灣總統通話, 就如同之前歐巴馬總統對於中國一個微妙而積極的回絕 : 他通過行政命令阻止中國投資者購買一家名為愛司強 (Aixtron) 的半導體生產公司.

情報審查發現, 該公司的技術可以被使用於 "軍事用途" 及協助提供中國 "全面知識及經驗的技術架構", 歐巴馬先生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採取了行動.

中國當局讓美國的科技公司包含谷歌 (Google) 及臉書 (Facebook) 難以進入中國市場, 且華盛頓正試圖減緩中國對於關鍵技術的收購, 這項決定加速了和北京的緊張局勢.

川普先生幾乎沒有避免對抗中國. 他將氣候變遷稱為 "中國式騙局", 是用來破壞美國經濟. 中國控制人民幣加深了美國貿易逆差, 同時威脅要對中國貨物徵收百分之四十五的關稅, 一位評論家說這會造成貿易戰爭.

恰巧, 就在川普先生和蔡女士談話的前幾個小時, 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 (Henry A. Kissinger), "一個中國" 政策設計者, 正在北京和習先生會面. 他最近才以共和黨外交政策前輩身分和川普見面, 只是不知道九十三歲的季辛吉先生是否帶著川普先生的任何訊息過去.

習先生面對記者對季辛吉先生說 "美國舉行過總統選舉了, 如今我們處在關鍵時刻. 中方正十分密切留意情勢發展, 目前正是過渡期,"

共和黨內一個小型強硬團體定期敦促對北京採取更對抗的態度. 二零零一年布希總統任期前幾個月, 顧問團有類似強硬的建議被提出. 九一一攻擊讓這建議找到出口, 伊拉克變成頭號敵人. 之後布希先生需要中國協助處理北韓外交問題, 反恐主義和經濟夥伴, 最後這些對抗提議都被撤銷.

在這部分, 川普先生顯示他對於其他領導人會談的溝通細節並不感到興趣. 週五他還跟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蒂談過話. 杜特蒂曾經說歐巴馬是 "妓女的兒子", 同時被指控在不經審判下令處決數千名毒販嫌疑人. 上週六, 杜特蒂先生說川普希望他在反毒運動的表現持續下去, 雖然他的說法無法立刻得到證實.

這周川普先生似乎接受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訪問巴基斯坦的邀請, 而歐巴馬先生正在處理和這個國家之間, 關於反恐政策和核擴散的緊張局勢.

國會議員對於川普先生自由行動表現的影響感到憂心. "過去四十八小時所發生的事不是轉變. 對於外交政策的關鍵點沒有任何計畫. 就會是戰爭的開始, " 康乃狄克州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斯托弗.墨菲在推特中寫道. "或許現在是提名國務卿的時刻. 一定要有經驗. 最好, 一定要盡快."

為何印度火車致命率如此高 ?

原文 : http://edition.cnn.com/2016/11/22/asia/india-railway-system/index.html

(CNN) 印度二零一零年以來最嚴重的火車事故, 再次突顯該國廣大鐵路網的資金及維護問題.

最少有一百四十八名乘客, 在這起周日清晨事故中死亡. 一列由印度中部城市印多爾出發, 要到東北方城市巴特那的火車, 行駛途中發生出軌意外.

"突然間, 有個很大的震動" 一位倖存者拉文答臘.帕塔克 (Ravindra Pathak) 說 "我們的頭都撞到車廂屋頂."

事故之後, 前印度鐵路部長迪內希.特里維迪 (Dinesh Trivedi) 告訴 CNN, 印度的鐵路系統需要 "一整個世代的變革".

"目前的系統已經超過原本使用期限" 特里維迪說.

緊接著, 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對於受害者他能感同身受, 同時政府宣布對於失去親人的家庭給予援助方案.


國家的命脈?

印度龐大鐵道網路每天有一萬兩千列火車行駛, 全部軌道連接起來可繞地球一圈半. 在這個國家鐵路被稱為 "國家的命脈".

有八千個火車車站散布在印度次大陸, 每天運送兩千三百萬個旅客, 相當於移動整個澳洲的人口總數.

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火車系統之一 - 大約一百六十三年前由英國殖民政府所建造 - 一直處於資金不足, 經常被批評效率低落, 過載使用及不安全.

"這系統過於龐大且過度使用, 直接影響到火車運行的安全" 印度國家城市事務研究所副教授迪摩莉娜.康度 (Debolina Kundu) 表示.

她說, 為了增加收入, 不斷有新的火車加入營運, 但舊火車並未適當予以淘汰. 問題不僅僅只在列車本身, 鐵軌路線的維護也是一個大問題.

"大部份橋樑及涵洞 (隧道) 因超過使用年限而變得脆弱."

她告訴 CNN 說, 在引進更多車輛並增加車輛班次之前, 她覺得應該進行 "基礎建設額外壓力承受能力" 的調查.

她說 "必需優先投入資金做這件事".


令人震驚的數字

事故一直在發生.

根據印度國家犯罪紀錄機構所公布的數據顯示, 令人驚訝的, 光二零一四年一年就有兩萬七千五百八十一人死在鐵軌意外, 許多人跨越位於社區, 村莊, 家園的軌道被火車撞到.

即使有平交道和柵欄, 當地人經常貪圖方便直接跨越軌道.

專家認為這需要教育民眾如何平安的通過軌道. 但現實情況是, 有許多人生活在軌道的旁邊, 他們有他們生活上的難處.

相較之下, 因為脫軌而死亡的情況少很多.

雖然火車事故比率比其他國家高很多, 但這數字已經比一九九零年代好非常多.

迪摩莉娜.康度說 "一九九一年到九二年火車意外有五百三十起, 但到了二零一一年到一二年下降到一百三十一起".

她強調 "每百萬公里事故件數持續下降, 正表示安全成果持續改善中".


投資不足

鐵道財務主要來源是大量票價補貼, 政府一直在想辦法減少這方面支出.

目前的票價讓數以百萬計的印度民眾可以搭乘火車, 貨運及貨物網路的收費拿來補貼載客設施, 專家認為設備維護只能用剩下來很少的錢.

去年日本和谷歌 (Google) 宣布重大投資, 將在印度建造第一條高速鐵路同時在數百個車站設置 Wi-Fi 熱點.

同時印度鐵道部長蘇勒什.普拉布 (Suresh Parabhu) 在去年二月發表的白皮書中承認, 到目前為止資金還是處於不足的情況.

"印度鐵路在過去幾年一直遭受著資金不足的情況" 書中寫道. 他承認因這個緣故, 客戶滿意度及技術改進都受到影響.

"安全方面的投資也是不足" 他補充說明.

三月預算中,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 政府承諾將提高投資預算, 專注於提高安全, 防護及服務品質.

這次意外不客氣的提醒政府, 要實現這承諾是很具有挑戰性.

"儘管還是有問題, 但印度鐵路並沒有往下掉" 蘇勒什.普拉布在去年發表的白皮書中樂觀寫到.

"印度鐵路處於懸崖邊, 但還是能飛到很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