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2

找到对的人

最近和一家公司有业务往来, 有一次去他们公司开会, 讨论一些技术相关细节.
因为讨论的主题, 对他们来说还蛮重要的, 所以他们 IT 处长亲自参加这个会议. 会议开始不到五分钟, 我就直接切入技术细节, 你来我往激烈的讨论.
这位 IT 处长不甘寂寞问了几个问题, 我一听就知道他对这个东西不懂.
接着有几个关键的问题, 因为立场角度的问题, 有点不太能形成共识, 所以处长又发言了. 因为他对这东西不懂, 所以他的建议完全无法由技术出发, 只能在问题的周围打转.
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 纯粹浪费我们的时间.

有个寓言是这么说的.
一个人开着一架直升机, 开着开着遇到了大雾, 顿时迷失了方向.
飞着飞着雾散了, 看到地面上有一个农夫, 他就飞低下来问农夫.
"我现在在哪里 ?"
"你现在在直升机里"

因为是处长, 所以还是要敷衍一下, 然后继续我们的讨论.
他自己大概也觉得无聊, 听一听就说他另有一些事情, 让我们继续讨论然后就走了.

会议最后还是有结论. 要离开时, 还是要再去拜访一下这位处长, 跟他报告一下结论.
他也不浪费我们去拜访他的机会, 把刚才他的提议和我们的结论扯在一起, 再讲个几分钟他的理念想法, 彷佛这个结论是依照他的建议所达成的.

我的心中有一个想法, 又遇到一个只会当官不会做事的人.

讲到这里应该会有人说, 会当官应该不是甚么错误吧 .....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一个有钱人, 由一对父子的前面走过.
儿子 : "这个有钱人一定没甚么智能".
父亲 : "讲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没有钱".

我同意上面这个观点.
而我的无力感来至于, 一位有办法作一些事情的人, 为甚么他不同时具备做这些事情的能力? 如果他不具备这能力, 那为甚么他不会想要去多了解一些?

有一本书几年前很有名 - "从 A 到 A+".
那书流行的那段时间, 有一天我在自己办公的格子里面, 听到两位高阶长官在聊这本书.
聊着聊着, 他们对这书下了个结论 - 要找到对的人, 然后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子.
这话乍听之下完全没有破绽, 四平八稳. 可是要执行起来, 就跟那个直升机的故事一样, 完全没任何帮助.

为何 ?
对的人 ? 对的位子 ?
谁是对的人 ? 哪里是对的位子 ?
好象都是问号 ? 没有解答 ?

所以 "要找到对的人, 然后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子" 是一句空话, 完全无法执行.
当然如果硬要说这是一句禅语, 要待有心人去钻研, 方能修得正果. 那其实就是另一个问题另一个答案, 也就是我写这文章的目的.
不过我很肯定, 说 "要找到对的人, 然后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子" 这句话的人心中存有侥幸.
是不是有那样一个人可以让我找到, 找到之后他能帮我做事, 然后我就可以安安稳稳过一生?

有吗 ?

如果你是在企业内工作, 你难道不怕长江后浪推前浪 ?
如果你是自己开店, 你难道不怕底下员工内神通暗鬼, 把你的东西骗光 ?
如果你是一位手握雄厚资金的股东, 难道不怕五鬼搬运把企业资产搬空, 只剩下一个空壳公司 ?
所以不要想找到一个人, 然后安稳过一生. 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已经不会再有了.

现代社会不会再有 ?
前一段时间重看唐浩明的曾国藩, 很厚的一套书也是很不错的一套书, 如果大家想看要有些时间.
曾国藩在历史里面以会看人会用人著称, 书中也提到许多这方面的观点, 受益不少.
书里面提到湘军和太平军, 只要他在战场这场战一定会败. 所以他只好去找对的人, 把它们安排在对的位子, 然后有点自知之明的在后方等前线报捷.
只要会看人, 会用人, 授权加上信任, 不会打战还是能打败太平天国, 成就了中兴第一功臣.

这一下子推翻我前面所讲的所有的事情 !
"要去找对的人, 然后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子" 这件事情还是有的, 我们目标应该是去培养曾国藩的功力 ?

如果事情真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虽然看对人用对人还真是件不简单的事.

其中的差异在于时代不一样了.
以前要找一个能打陆战或水战的人容不容易 ? 说实在, 没有学校的养成, 能无师自通, 能带兵打战又要懂兵法的人应该不好找. 而这样的人又要能遇到曾国藩这样的长官, 还要有太平天国作乱的背景, 说实在也蛮难的.
所以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运. 如果对手没这种机运, 两军对峙谁胜算较大, 也就不言而喻.
历史上不是很多这种例子, 萧何月下追韩信, 所以有了汉帝国. 刘备有了诸葛亮, 所以三国分立. 李世民更厉害, 一下子找了一堆人, 所以展开唐朝三百年的历史. 只要有一个机运, 就可以成就一段很长时间的安乐.
在以前, 人才的养成只能看个人, 人才要有机会发挥, 只能看机运. 所以历史上有多少人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可是又有多少君王感叹人才难寻.
就是这样的时代, 所以庸庸碌碌的人能居上位一生无忧, 人只要成功一次, 就能吃一辈子.

现在 ?
不要说带兵打战的事, 有点脱离现代生活.
如果在 104 刊登广告, 懂财务, 会写程序, 会设计电路 ...... 只要录取保证年薪百万. 大家觉得会有多少人来 ?
大家知道我的意思了吗 ?
现在对人才的渴望绝对不会只有一个人, 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是精益求精, 都会是在一群人里面挑出一群人.
有了这群人也不会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 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旁边看. 一定是监督了再监督.
有了成就收获也不能放松, 因为如果不继续上紧发条, 对手很快会赶上来.

所以 .....
绝对没有 "要去找对的人, 然后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子" 这件事.

不过我好象一直说一些事情, 然后推翻他, 再说一些事, 然后再推翻 ..... 那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出路 ?

应该是有, 不过我们先来说些实际的例子, 再看能不能由例子来反推理论.
郭台铭, 王永庆, 张忠谋这三位前辈, 应该没有人对他们的人和企业的成就有所质疑 ?
大家觉得对的人, 对的位置这件事, 如何来套上这三位先生 ?
答案应该很清楚.
他们三个人本身就是对的人, 他们凭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对的位置, 然后用一些管理的手法, 让他们底下的人全部都变成对的人.

所以整件事情的根源就在于自己.
不论我所说的那位处长, "从 A 到 A+" 这本书的结论, 全部的答案都是在自己.
如果要把未来寄望在别人, 在以前或许有机会成功, 可是在现代的社会是不可能了.

那是否郭台铭, 王永庆, 张忠谋要对他们企业所有事情一清二处 ?

再说个故事, 我由其它人听来, 是不是真人真事不知道.
郭台铭的企业分散在台湾大陆两岸, 经常会有许多人来来去去. 前几年 SARS 期间, 人没办法自由往来, 所以只好靠视讯系统.
这个系统平时很少人用, 现在用的人多, 问题也就多了起来.
每天都有问题, 每次问题都不一样, 让郭董很火.
如果依我上面的逻辑, 是不是郭董要领头研究视讯系统, 把问题解决 ?
当然不是, 郭董由另一个角度切入. 他把视讯系统负责部门几位高阶主管找来, 给他三天时间改善系统, 同时言明三天之后如果继续发生问题, 那也没关系, 我就作些签来给你们这些高阶主管来抽抽签, 谁抽到谁自动提离职.
所以, 系统从此之后没有任何问题再发生.

能懂当然很好, 可是不懂也没关系, 可是你要能掌握.

2007-06-13

凌志汽车与橄揽树谈两岸关系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来至于孤独木的统独争论, 文章很精采留言也相当有深度, 不少人引经据典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惜有交集的并不多, 有点陷入胶着的感觉.
这很正常, 人只要讨论到无法客观评量的话题, 总是不容易有共通的结论. 除非能找到一个可以量化评量的方式, 或是有办法让双方站在相同的高度, 不然各说各话的情况很容易出现.
我现在重提这一话题, 并不是想要再次点燃战火加入战局, 而想在这个讨论中, 看看除了情绪和激情外, 是否还有其它的选择方式?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一问题, 统与独.
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 作任何讨论任何决定之前, 有一件事一定要先作, 现况分析.
不论你对哪个决定已有事先的偏好, 绝对不能忽略现况, 而且一定要以现况作为分析基础, 来导引出想法进而有数据, 以数据来作出决定.
单以情绪和激情所作成的决定, 很少会以成功收场的.
那两岸的现况是如何 ?

中国以大国崛起的型态日渐强大.
台湾在大陆的压力下, 国际地位日渐边缘化 ?
台湾大陆之间经济关系日渐密切, 已经密不可分 ?
中国日渐亦高涨的统一台湾压力, 不惜以武力解决 ?
.........

当然, 两岸要拿来分析的现况当然不只这些, 应该还有许多项是该列未列的.
但光从上面这几项, 我们好象就发现另一个问题.
除了第一项比较确定肯定外, 其它几项我们对现况的了解好象不清楚!
为甚么 ?
没数据 ?
如果真要从数据分析下去, 接下来的讨论就很无趣了. 而且我不是专业人士, 所以如果我真要提这方面的数据, 请不要相信我, 这就像劝告大家生病要去医院看医生, 不要在听信夜市卖药的, 因为这都不是我们的专业.

那接下来怎么办 ? 谈不下去了 ?
那边出问题就由那边着手, 现况不清楚, 就讨论一下为甚么现况会不清楚!

重新澄清引导一下问题.
不清楚是因为平时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消息, 工作不是跟这个相关, 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资料, 而且大陆人很少遇过台湾人, 台湾人也很少跟大陆人有深入了解的机会 ......
所以 .....
要多关心时事, 多认识台湾人, 多认识大陆人 .......
又撞到墙, 讨论不下去了......

如果真要在这边兜圈子, 真的会一辈子走不出去.
我们或许应该由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看能不能找到另一条出路.

有一本书出版了很久, 但人们并不太注意他, 而且慢慢忘记了, 直到最近原作者又出了一本畅销书, 先前那本书才又有人提起.
这位作家叫 "托马斯-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 那本畅销书叫 "世界是平的" (The World Is Flat). 我想要提的是他的前本着作 "凌志汽车与橄揽树"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作者是位记者, 他写这本书来至于两次的采访经验, 一次在中东, 一次在日本.
有一次他到日本, 采访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参观丰田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工厂, 看日本人如何制作高级的凌志汽车(Lexus).
当采访完, 坐在回东京的新干线, 回想起刚刚所看到的汽车制造过程, 每个人, 包含看得到的丰田汽车员工, 及看不到的丰田汽车外包厂商, 和世界各地每个对制造这高级汽车有贡献无名英雄. 每个人尽心尽力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终能造成这样一部高级车, 作者对这过程相当感动.
作者所想到的是, 因为全球化所以成就了这样一部车, 作者所感动的是全球化的力量.
接着, 他又回想起前一阵子, 去中东采访当地战争的情况.
中东的战争起因于, 以色列人建国在原巴勒斯坦居住地的土地上.
作者把这问题的原因简化为, 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在争论这块土地上的橄揽树, 应该归属于谁? 虽然我们都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 我想作者也会知道.
凌志汽车代表的全球化的力量, 橄揽树代表的是前人所留下的传统及文化.
全球化是一个趋势, 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力量, 可是传统文化又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所坚定的信仰. 如果两者力量发生冲突, 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书中所要讨论的重点, 都是围绕在这主题, 但作者只提出这一问题, 并未给我们答案.

我记得第一次看 "凌志汽车与橄揽树" 这书, 距今应该有十年了.
十年后的现在, 作者又出了本 "世界是平的".
但书里面橄揽树没有了, 全书都在谈凌志汽车, 全球化这议题.
这代表甚么 ? 这代表作者经过十年的观察, 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覆天盖地的袭卷过来, 没有人可以逃得过.
那我们心中宝贵的橄揽树这议题该怎么办? 那只能看谁重视, 谁就自己想办法了 ....

在 "凌志汽车与橄揽树" 这本书中提到一个 "黄金拱门防御理论". 黄金拱门讲得是麦当劳这西方快餐餐厅.
理论的意思是说, 世界上的国家, 只要相互国家之内都有麦当劳, 这两个国家就不会相互发生战争.
作者所隐含的意思是说, 只要经济化全球化到一定程度, 国家之内的人民富裕到一个地步, 就不太可能因为橄揽树的原因兴起战争.
记住, 这已经是作者十年前所发现的观点.

十年之后呢 ?
十年之后的 "世界是平的" 更把这理论扩大成 "戴尔防御理论", 讲的就直接是台海两岸.
戴尔是家国际大公司, 主要业务是销售计算机产品, 其零件主要的下包厂商, 有绝大多数是台商, 可是工厂都是在大陆.
理论内容是说, 只要两个国家产品供应链已经密不可分, 那发生战争的机会就不高.
机会不高的意思是说, 全世界不会容许两岸战争, 导致全球化的信息产业出问题, 两岸人民也不会希望牺牲经济, 去打一场意气用事的战争, 因为世界会受伤, 但伤得最重还会是两岸人民.
可是作者也不太能肯定台海战争是否真的不会发生, 所以书中又附带说明, 举了个在印度实际发生的例子.
印度在软件业上, 长时间的经营, 已经替代了许多美国大企业的 IT 工作, 美国企业长期依赖印度的软件公司, 已经到达紧密不可分了.
可是 2002 年, 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喀什米尔, 边界发生冲突危机, 战争面临即将爆发的情况, 一个典型橄揽树的战争.
战争可能爆发的因素, 顿时让美国企业紧张起来了.
美国企业的态度是, 你们和巴基斯坦的橄揽树问题你们要自己处理好, 如果处理不好妨碍到我们凌志汽车的生产, 那未来是否要继续和印度合作, 就可得考虑了.
战争最后并未爆发, 所以印度的软件业可以继续发展. 其中凌志汽车的效用, 发挥了极大的效果.

以上提了这么多橄揽树啊 ! 凌志汽车的要做甚么 ?
回归到我们所讨论的统一或独立话题, 大家不可否认这话题是个橄揽树的问题吧 ?
除了海峡两岸的人民之外, 会真的关心谁该拥有这棵橄揽树的人大概不多吧 ! 或是说, 全世界的人应该比较关心台海战争对他们利益的影响.
但是如果海峡两岸的人民因为橄揽树的缘故, 影响到全球凌志汽车的生产, 那世界会让海峡两岸的人民自尝恶果.
"世界是平的" 这书中,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边界危机提到, 全球化对印度的警告, 今天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 将工作外包给印度, 就是希望能有一个较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已经是平的世界, 你们只会有一次机会改正过来, 如果没有好好把握, 未来要我们再回来是不太可能的.
在那次危机的发生, 让印度许多人都感受到全球化的威力, 包含印度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两岸的讨论讲到目前为止, 应该已经可以对现况作下一些初步的结论了吧 !
这议题已经不是, 两岸人民想要如何就能如何了, 有一条警戒线在那里, 只要犯规, 全世界都会让你们俩个好看.
讲白一点就是, 你们俩个要如何相处我们不管, 可是就是不准打架, 否则我们会把你们俩个修理得更凄惨.
讲到这里, 我有相当合理的怀疑, 我想陈水扁相当清楚有这条警戒线在. 中国, 美国全世界都在看, 可是他就想试试这条线的深浅, 全球化的容忍程度.
所以今天弄一下正名, 明天搞一下中正纪念堂, 后天再乱讲一下甚么话. 把中国, 美国全世界弄得牙痒养的, 可是又对他没辄.
我只能说他在走钢丝, 拿两岸人民在开玩笑, 因为万一不小心摔死, 也不会是他, 会是两岸无辜的人民.

橄揽树与凌志汽车啊! 甚虑 !

大家回想一下, 为甚么每次讨论统独问题, 都是围绕在橄揽树周围转.
可是除了我们之外, 全世界大家好象都比较关心凌志汽车.
而且好象只有这话题, 我们才会用橄揽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而其它事情, 诸如工作, 生活, 购物, 我们都已经采用凌志汽车的方式思考了 ?
例如大家会用美国的软件, 日本的电气, 台湾中国的信息产品, 想买德国的汽车. 可是话题一到中国与台湾的未来, 就好象全世界只剩下台湾一个地方.
所以我要在这里建议大家, 如果以橄揽树的方式无法取得共识, 又无法在这圈子里面跳出来, 那我们是否也用凌志汽车的角度来讨论这问题.
讲白一点就是要大家放下火气, 想一下统一或独立对我个人有无实质的好处 ?

或许大家一下子想不起来, 两岸和平相处对我个人有甚么实质的利益.
那我就跟各位提醒一下, 台湾上市公司, 有多少是跟大陆有绝对利益关系.
我手边没数字, 不过想想郭台铭的鸿海主力工厂, 联发科的手机芯片, 台塑的下游客户 .... 应该还有其它, 但我不知道的一定比知道的多得多.
那或许有人会问, 美国人也赚中国的钱, 他们也没想要跟中国统一!
对!
可是美国跟中国没有橄揽树的问题在, 也没有那条警戒线要遵守.
那台湾怎么那么倒霉, 一定要面对这种事 ?
如果真要这样想, 那我也没办法, 痛心疾首也不能改变这事实.
可是我能不能换个比较积极的想法 ? 凡事有失必有得, 台湾跟中国有橄揽树的问题, 那能不能有些利益只能台湾独享 ? 别人别想染指 ?
有, 而且已经发生了很久, 就是相同的语言, 生活习惯和习俗, 让在大陆做生意的台湾人, 比日本人, 韩国人, 美国人占优势.
如果各位台湾人有资金在股票市场, 那你就已经享受中国所带来的利益了.
这就是为甚么两岸一有好消息股票就涨, 出现坏消息股市就跌的原因.

听起来还是跟我个人利益无关. 对, 如果你还不是在全球化中的一环, 以上所述会跟你没关.
可是如果两岸有一方越了线, 战争爆发起来, 那你应该也会属于那种跑不掉的人.
不论你是在大陆或是在台湾, 经历的战争你还能活着下来, 你还要面临一无所有的生活.
所以目前的你就已经在享受这利益了.
以上是现况, 不论我们的感受感觉是甚么, 他就是已经存在发生, 还且两岸关系还会日渐密切不可分.

应该又会有人说, 不管你如何说, 我就是对他有意见, 你看看他, 用飞弹瞄准我们, 在国际地位孤立我们, 生活习惯又不好, 我是跟他没办法共同生活.
对, 有些人长期生活在台湾, 看不起生活水准比我们差的人或事, 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现况还是会有所不满.
那我也只能说, 如果你们可以用你们的专长, 在不依赖大陆的情况赚取足够自己生活的钱, 那你或许可以这么想这么作.
但你可以这么想这么作, 不见得就可以代表台湾发言, 说我们可以自立于大陆, 可以忽略全球化 .....
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发言.
当然我写这个也只代表我自己发言. 再次提醒本篇文章主题 : 希望大家再两岸议题上, 由利益这角度去考量.

所以大多数依赖大陆生活, 已经面对或即将面对这些事情的人, 我希望大家能透过沟通来取消两岸隔阂.
我现在在大陆工作. 刚来之前, 前辈会提醒不要跟大陆人谈政治话题.
但现在我会, 而且公开讨论, 至少在我主持的会议里. 讨论完工作主题, 延伸工作的一些情况, 我会对比到目前社会情况去谈.
例如工作上遇到问题需要微软协助, 可是微软的支持不好, 就会有人抱怨中国应该要有自己的微软, 我就会延伸话题说,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另一个中国式的微软 .....
然后引导到一些经济话题的讨论 .... 微软现在以全世界的力量都作不好, 如果真有中国的微软, 支持不见得会比现在好, 而且国家资源如果花在这里, 那安徽, 苏北这些较贫穷地区的人就会照顾不到.
诸如类似的话题, 有时候还会发生擦枪走火的情况, 不过只要秉持着坦诚的方式沟通, 都会有达成相同结论的感觉.
大陆人对民进党及陈水扁印象会好的人, 我从来没看过. 所以在国务机要费那段时间, 他们感觉找到了把柄然后在讨论这话题.
我就藉一些机会场合把国务机要费, SOGO 案前后作了介绍了一下, 结果有位大陆同事下了个结论, 这事情在大陆不算甚么.
当然我就延伸着讨论台湾民主过程. 这以前在台湾也没人敢讲甚么, 可是现在台湾发展成这样的情况, 如果总统想法还没跟得上, 那民众就会让他知道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而且大陆未来也是会走上相同的路, 现在的种种以后都可能会不一样了.
我发现, 只要放开胸怀, 他们甚么都愿意讨论, 而且还蛮热烈的, 比讨论工作还热烈... 这好象没甚么好得意的.
以上讲了那么多, 只是要表现, 只要肯沟通, 那双方的障碍就会少一些, 如果还能以对方的处境来考虑, 那可以达成协议的情况更容易发生.
说实在, 我遇到真正很无理的大陆人, 还真的不多, 特别如果你去了解他作事的动机.

那我牺牲这些, 又跟我们自身的利益有甚么关系 ?
我的答案是, 如果中国可以如预期一样强大, 这就是大家未来潜在的利益.
大陆目前要改善, 要学习的地方还相当多, 但只要大家让他强大的速度加快, 那他回报给我们的就会越多越快.

我想大家应该都不反对, 未来不论是统一或独立还是有第三种选择, 台湾一定不可能自立于中国而独自生存.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 不论你喜不喜欢, 他就是会发生.
或是换另一角度来讲一下这话, 未来美国对于中国或台湾的依赖一定会越来越深, 绝对不可能自立于中国或台湾而独自生存.
这话有点怪, 可是逻辑上讲得通, 而且现实情况确是如此, 除非有人不想遵守规则想跨越警戒线, 那一切会再重新洗牌.
换句话来说, 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在找有利的事, 找到了, 就想尽办法让这利益发生在自己身上.
中国崛起是个相当大的利益, 全世界都想分一杯羹. 而台湾反而因为橄揽树的原因, 算是拿到进场的第一号门票, 已经有了先天上的优势, 接下来就看大家如何经营.

我上面说过, 我曾跟同事利用一些机会, 聊一些他们没办法想到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类似话题, 有个同事下了个结论. 如果中国一直强大, 跟现在美国一样, 而台湾未来跟日本一样, 那时候再谈统一, 应该就比现在简单.
说实在, 大陆同事能说这句话是不简单. 一方面他已经脱离激情的想法, 回归到实际面. 另一方面其中隐含着, 对, 我现在配不上妳, 给我一些时间, 我会赚很多钱, 然后再回来娶妳. 以大陆人强烈的自尊心, 要他们低头是相当不简单.

可是有人一定会说, 就算是中国未来跟美国一样, 未来有很大潜在的利益, 台湾不见得要跟中国统一, 就算是拿到第一号门票, 我们也不见得一定要进场.
对! 这是站在橄揽树这角度, 回答这一问题的标准答案.

那如果站利益这角度, 应该是甚么答案 ?
我们先换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问题.
如果美国突然间宣布, 凡是持有台湾护照的人, 只要提出申请, 可以持有美国护照, 享有美国国民公民权 ......
大家觉得会有多少台湾人去申请 ?
大家想想这问题, 我不为大家作决定.
但就我而言, 我倒是真会去申请. 但我要先声明, 我申请不代表我不爱台湾, 也不代表我是否赞成或反对和美国合并, 更不能说我不爱台湾, 没有台湾人的尊严.
情势让我能多一种选择, 我基于我自身利益去作了这选择, 而且我不觉得我的所作所为是践踏台湾的人格矮化台湾.
今天如果美国不能让我有所选择, 未来中国如果把这扇门专开给台湾居民, 我又为甚么要去拒绝 ?

说实话, 今天现实的情况, 已经不容许台湾脱离大陆, 那为甚么不去思考如何利用语言, 生活习惯, 习俗相近等种种优势, 去思考如何能让我取得最大利益.
以上所述, 我不觉得是我独家发现.
为甚么? 只要看看目前有多少台湾人在大陆, 这些人又对台湾反匮了多少利益就可知道.
大陆回报给台湾的是市场及利益, 台湾回报给大陆的是管理及资金, 双方互得其利, 别人想插手介入还不容易, 这种绝佳的组合不继续下去, 为甚么还会去想打仗的事呢 ?
我谈了这么多, 只是让各位面在临到两岸议题, 如果以橄揽树的讨论方式找不到出口, 换个方式思考, 利益.

我相当同意现在确实不是 "执行" 统一或独立的好时机, 因为两岸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来克服, 想法需要时间来培养.
不能 "执行" 那应该可以讨论吧 ? 当然可以, 可是有条警戒线在那里, 跨越之后的后果是相当严重. 所以这问题就再拖着吧 !

2007-06-10

超级星光大道及达人文化

最近超级星光大道这节目蛮红的. 虽然身在大陆工作, 但同事都会讨论起这节目, 更不用提各大 Blog 热情的响应.
所以今天有空就看了一下, 验证一下是否真的有那么好看.

大家一直讨论支持的杨宗纬真是不简单, 他唱的地狱歌曲, 真的会让人感到把心勾出来, 千回百转.
真是好看的节目, 这下子有话题可以跟同事聊聊这节目, 而下周我也会是这节目的忠实观众.

当然我又要把大家喜欢的节目, 感性的东西, 拿来开肠破肚作一个分析.

我一直觉得, 现在是一个精益求精的社会, 凡事求新求变, 已经没有学了一样东西, 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情况出现了.
大家会过得很辛苦, 可是只要功夫用得深, 总能会有出头的机会.

这节目会成功, 观众多, 我觉得有三大主要因素 :
优秀的演唱者
唱作俱佳的主持人
专业内涵深厚的评审
接下来当然就一一说明, 因为我对音乐专业没甚么研究, 所以有关音乐方面的评断仅能用感觉.

优秀的演唱者
这是节目的主要卖点, 而且撑起这卖点的几位歌手实力都相当好, 节目制作单位可以找到阵容这么整齐的一群人, 真是相当不容易.
不过说实在, 这几位歌手的外型, 对比目前的偶像歌手, 好象还差得蛮大一截. 可是他们可以凭着专业, 赢得一大群支持者, 说明这真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每个人都可以用专业来闯出一片天.
再来就是, 现代社会真的越来越多元, 在工作赚钱之余, 社会上已经可以让这些喜欢唱歌的人, 尽情发挥并赢得尊重,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另一件事情就是有关杨宗纬地狱歌曲 - 雨天. 歌是孙燕姿原唱, 可是没甚么印象. 上网查了一下, 发现听过, 再重听一次还是印象不深.
我不禁对杨宗纬有所敬佩, 可以把一首原唱不怎么起眼的歌, 诠释地如此感人, 可见其功夫下得深.
相对的, 那些以唱歌为业的歌手要多加一把劲,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唱作俱佳的主持人
很久没看陶子主持节目了, 想不到他主持功力变得这么深.
我觉得这节目好看, 主持人最少占一半功劳. 因为大家如果只是听这些歌手唱唱歌, 有趣程度会打很大的折扣.
如果没有主持人绝佳的串场, 那些观众及评审也难以发挥绿叶衬托的功效.
最重要的是, 陶子的笑点都是突然天外飞来一笔式, 没有人工斧造的痕迹.
聪明, 机智, 感性, 深度加上长时间的用功, 陶子已经在主持界开创出自己的蓝海.
面对着深度日渐增加的观众群, 陶子应该可以让观众在吴宗宪, 胡瓜这些人之外多一种选择.

专业内涵深厚的评审
今天出席的几位评审, 都是从事歌唱事业一二十年的人, 以他们在歌唱界的历练及经验, 对于评审这一职责十分称职.
在每个歌手的演唱过后所作的评论, 也都相当中肯.
其实我不应该下这评断, 因为我无法精确判断他们的建议评断是否客观正确, 但我能感觉到他们所说的话有一股说服力.
例如有位评审提到, 这些歌手接下来应该去学学跳舞, 我就蛮赞同.
听完相当吸引人, 动听的歌曲之后, 再听听这些评审的评论, 令人感觉到我们也是能用评审相同的角度来欣赏歌曲, 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一种学习自我提升的感觉.
这也是节目的一大卖点, 由评审引导我们, 让我们知道歌曲也能如此欣赏.
对于这些评审在电视上评论这些, 他们压力应该也相当大. 一方面是歌手的拥护者, 一方面要小心翼翼的作评分, 如果有丝毫不专业的情况显露出来, 面对的是一群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的观众.
对于这些评审, 个人也有小小的建议, 建议他们多看些有深度人文相关书籍.
我相信这些评审在他们心中, 应该可以用他们专业给出正确的判断, 但是要诉诸言语, 好象差那么一点. 特别是要评断歌曲这类感性题材, 无法用类似科学的方法来说明及度量, 以平白直述的方式又嫌冗长啰唆, 如果词汇准备得不够多, 又会造成重复令人厌烦.
所以平时多充实, 可以在专业上更上一层楼.

我很喜欢看日本的电视节目, 如料理东西军, 电视冠军, 抢救贫穷大作战.
这几个节目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 达人.
有一次我同一位来至四川的同事聊到这个话题, 他听听没甚么感觉, 还反问说, 他爷爷种田种了五六十年, 可是他不觉得如何 ......
当时突然间有种顿悟的感觉, 原来达人只会存在于富裕的地方.
富过三代才懂吃穿.
M 型社会, 蓝海, 长尾讲的都是同一件事, 只是由不同角度来看.

一群达人尽情挥洒他们的专长, 当然会相当吸引人.
这周第一次看, 想法很多. 之后会再接着看, 如果有其它想法再提出来跟大家讨论.

2007-06-07

华丽一族与现代化商业

先谈一下这位作家山崎丰子的另一本着作白色巨塔.
白色巨塔是很难得的情况, 小说及电视剧都相同精采杰出.
特别是小说, 很难想象这本小说已经出版三十多年. 看着小说里人物的互动, 角力, 彷佛就像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或许原始的人性, 不论时空环境的变化, 都是一样.
而电视剧更不惶多让, 特别是剧中人物的选角, 相当优秀的, 或是说所选的演员, 真的把小说剧情张力呈现出来.
看这小说及电视剧是一种享受. 所以内容剧情就不多作介绍, 请各位亲自享受.

当初看华丽一族的小说及电视剧, 怀抱着看白色巨塔的期待.
可是我只能说, 期待有些落空.
基本上小说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可是电视剧就不怎么推荐.
先说电视剧, 剧中角色选得还不差, 除了木村拓哉之外.
我觉得他没有把铁平这个角色演好, 对比到唐泽寿明的财前教授, 差距相当大.
铁平这角色应该是开朗豪迈, 可是让木村演成无知幼稚, 特别几次和万俵大介的父子冲突中更为明显.

再来说小说, 这小说写在白色巨塔之后, 同样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呈现得淋漓尽致, 还是推荐非常值得一看.

本篇要讨论的主题, 启发点来至于这故事的商业背景, 如果以现代的商业行为来重新检讨, 或许故事会有不同的发展.

先来谈一下万俵大介的阪神银行.
不论在小说或是电视剧, 他都是有点负面的角色.
但对于他不顾一切维护银行的权益(或是他自己本身的权益), 先要给他鼓鼓掌.
对比到现在很多企业负责人, 事先自肥, 宣布重整, 撒手不管, 完全不顾股东权益. 大介这位企业经理人, 愿意出卖自己孩子而维护银行权益, 真是值得股东们尊敬.

大介先生的困难点来至于, 大藏省希望减少银行数量, 让每家银行经由合并增大银行实力, 他只能在可能被合并的情况下, 找到一条出路.
大半的剧情, 围绕在这件事情打转.
这里有一个问题.
在合并别人与被别人合并之间, 除了谋略的运用, 裙带关系, 应该还有其它选择吧 ?
说一句合乎潮流的话, 是否可以思考在长尾里面找到蓝海.
以蓝海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增强企业体质.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合并, 或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大介先生被大藏省的规则所束缚着, 如果只能生活在这个规则里面, 人与人之间只有零和壹的战争, 那种冲突是极其惨烈, 输的人固然甚么都没有, 赢得人也赢相当凄惨.
如果能够在这束缚之外, 另外找到一片天, 或许能制造出双赢机会.

另一个问题来至于大藏省所订定的游戏规则.
如果一个规则被订定下来, 可是大家在这个规则底下活得很辛苦, 要走没出路, 想尽办法也找不到蓝海, 要存活只能在这规则里面相互厮杀.
那应该就马上来讨论一下这规则订定的合理性.
大藏省订定这规格出发点是好的, 希望扩大日本银行的规模, 抵御外国银行入侵.
可是,
让银行合并, 真能抵御外国银行吗 ?
要抵御外国银行, 真的只有银行合并这一方法吗 ?
接下来我不便发言了, 因为银行业我不熟, 我无法替大介先生找到出路.
可是相关专业人士, 反复想一下以上这两个问题, 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更符合现实的新规则.

还有一个问题, 责任在于大藏省和日本政府之间.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如果日本的银行竞争力不如外国银行, 那要保护吗 ?
当然, 银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 所以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得到肯定的答案.
那换另一个问题, 如果日本的制鞋业竞争力比不过越南, 那日本要限制越南的鞋子进口吗 ?
这问题可以换成不同的产业再问一次, 大家也可以想想答案是甚么 ?
不过好象又找到另一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银行业讨论完了, 接下来讨论铁平所负责的阪神特殊钢.

兵者, 国之大事, 生死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出至孙子兵法.

管理企业追求利润就如同君王带领臣民追求国家发展, 任何决定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做成, 一切要以企业和国家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铁平是个失败的管理者, 他为了自己的喜好, 不顾广大的股东权益及员工生计, 将企业导向万劫不覆的地步. 结果是如此, 其过程不论是如何, 都不能拿来当成借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失败了就是失败, 即使泪流满河, 还是不能掩盖企业失败所要付上的责任.
铁平要为阪神特殊钢失败负上最大的责任.

骂完了, 接下来以现代商业行为来分析, 为甚么铁平所负责的阪神特殊钢会失败.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二 :
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财务观念淡薄.
未做好危机处理.
问题都出在企业负责人铁平身上.

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财务观念淡薄.
这种情况很多. 许多工程师, 技术相关主管, 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自信后, 看到老板一直赚钱, 自己却只能领微薄的薪水, 一定会有自行创业的念头.
总觉得自己的老板技术不行, 可是还能赚这么多钱, 自己创业一定可以赚得更多.
然后就看到一群人出来创业, 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

如果要这些失败的创业者解释失败原因, 大概会有百百种, 不是外在环境起变化, 就是合伙人有问题 ..... 怨天怨地, 反正都是别人的问题, 自己都没有错.
可是如果真要这样埋怨, 那就一辈子都不会有答案了.

真要追究失败的真正原因, 我觉得大概不外乎是钱烧完了, 后继无力只好收起来.
如果大家同意我的看法, 那我的问题就来了.
钱应该不会一下子就烧完吧 ? 为甚么这些聪明的创业者, 在钱烧完前没赶快补救 ?
或是这么问, 创业为甚么一定要这么烧钱 ?
当然每行每业的情况都不一样, 所以要认真回答上面这些问题, 大家大概会提出许多我无法判别, 无法回答的答案.

我们先不去想这些答案, 来作一个问题推导.
创业失败的原因是钱没有了, 所以钱很重要, 如果钱很真的很重要, 那就不能乱花.
又一需要很精确讨论的问题, 甚么叫不能乱花? 有没有标准? 如何来判定?
答案呼之欲出了, 就是正确的财务观念.
把以上这些问题化成财务数字, 让数字来协助我们做决策.
甚么样的情况, 要做甚么事情, 要花多少钱, 化成财务数字, 再加上一些专业的预估, 就可对决策所造成的风险, 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即使于平时, 财务报表也是一个企业的驾驶面板, 企业发展得太快太慢, 是否要采取一些行动, 如何行动, 财务报表也可提供一些决策的参考.
可是报表是死的, 如果企业负责人或创业者没有正确的财务观念, 那还是没有用.
所以创业者在技术方面有所成就之余, 要开始掌握企业的大方向, 就必须吸收这方面的知识, 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小说之中当然也有提到资金筹措, 设备购置, 及种种和金钱相关的决策, 但这些决定的基础都不是来至于财务报表, 看到的是激情, 雄心壮志, 日本的未来.
企业没有正确的驾驶面板, 或是企业主不管这些指针, 一味的暴虎冯河的蛮干, 企业不出问题也是很难.
所以故事到最后高炉爆炸, 企业被强迫重整, 后并入帝国钢铁.
高炉爆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客户已经不再购买产品, 特殊钢景气开始下滑, 银行提出警告的大环境下, 铁平还一意孤行要继续盖高炉, 凭借的不是数字, 而是一腔热血, 这才是失败的主因.
相反的, 如果企业体质佳, 产业前景看好, 发生高炉爆炸的异常后, 投资人还是会有信心继续将资金投入, 支持协助高炉建造.

未做好危机处理.
阪神特殊钢从开始到被并入帝国钢铁这一过程, 发生了几次危机, 每次危机来临都未能善加处理, 以致于对企业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终成万劫不复的地步.
故事过程发生许多值得探讨论的问题 :

建高炉的原因在于原料来源不稳定, 如果有自家高炉, 原料上就不会受制于人. 但在不兴建高炉的情况下, 是否可以稳定原料来源?
几次铁平同他父亲大介先生的交涉贷款事宜, 总是不欢而散. 在这种受制于人有求于人的情况, 却无法放下身段. 等发生了困难要别人帮你, 别人会吗 ?
美国轴承公司是阪神特殊钢的主要客户, 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策略并没有错, 可是为甚么没有把蓝子看好?
美国轴承公司片面终止采购合约, 为甚么阪神特殊钢没在对方毁约的情况下得到补偿?
美国轴承公司片面终止采购事情发生后, 为甚么不积极开展新客户, 或低价卖掉库存品?
如果连大藏省都发布景气低迷的警告, 为甚么不开始作准备过冬?
高炉爆炸后, 资金已经开始吃紧, 为甚么没人去筹措现金?
阪神特殊钢已经要进入重整阶段, 为甚么铁平还要赌气告他父亲?

经营企业危机一定会有, 如以见招拆招的方式来解决, 不积极思考如何健全企业体质, 那危机来临时, 可能过得了这关, 却过不了下一关, 企业绝对无法在稳定下成长.
更何况有些危机来临如青天霹雳, 令人当场不知所措. 而有些危机却是暗潮汹涌, 一点一滴的腐蚀, 令人无法察觉.
所以一定要由问题根本来着手.

故事中所提这些危机无法化解, 个人觉得来至于两个的问题:

狭小的人际关系及部属培育不足
故事中, 可以帮助铁平的人只有三位, 大同银行的三云总经理, 岳父大川议员, 他的父亲.
三云总经理因帮助铁平, 最后跟铁平一起被殉葬, 大川议员在故事进行到一半过逝, 铁平又和他父亲处得不好, 而且大介先生也有他自己说不出来的困难在.
所以发生问题可以帮助他的重要人物完全没有, 而且不积极栽培部属, 导致每件事情都要他亲自前往火线处理.
反观他父亲大介先生.
在人际关系上, 平时就有几位藉由裙带所拉上的重要人物可协助帮忙.
并沿着这些人的关系继续经营扩展, 最后甚至拉上日本总理这条线.
在其它方面, 大藏省里面有人可以帮他通风报信拿取资料.
自己企业里有人到处收集情报, 为企业扩展情报网络.
遇到困难问题, 银行内有人可以商量讨论对策.
甚至为了吞并大同银行, 不惜一切结识对方的副总经理, 并纳为自己所用.
在这种情况之下, 两家公司遇到危机, 谁能安然度过, 答案就相当清楚了.

宁折不弯的个性
铁平的脾气在故事里到处可见, 这边就不再提了.
可是当情势已经发展成对自己不利, 还不能放下姿态, 只能说明他的幼稚无知.
例如当企业被强迫重整之际, 为甚么还想和他父亲对抗要想去告他. 如果没这动作转而去求他父亲帮忙, 或许他也不至于被强迫离开阪神特殊钢, 也不会导致公司最后被其它公司并吞.
如果他还能继续在企业里面工作, 记取这次教训, 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是有的.
另一件事情就是自杀, 这也是相当无知的行为.

华丽一族, 以某一方向来看, 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商业小说.
故事开始的两个企业, 所处的情况没完全不同, 一个产业前景欣欣向荣非常看好, 另一个乌云密布面临着被强迫合并的危机.
可是经由不同的企业经理人, 不同的经营手法, 导致最后完全不同的结局.
其过程有相当多地方值得玩味.

当然一味的责备铁平也有不近合理的地方, 因为那背景是在三四十年前的社会, 在那个社会威权还是存在. 上面强压下来的命令, 底下人可以反抗的机会不多, 只能在规定的框框中求生存..
对比到现在社会, 那时选择性不多, 如果不犯大错倒是可以很安稳的过生活, 但如果走错一步路, 要翻身大概也很难.
现在的社会, 机会多, 但想要安稳过日子也比较难, 人的一生可能会失败得好几次, 相对的也可能会成功个好几次.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能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时代" (狄更斯-双城记), 应该是对现代社会最佳的脚注.

2007-06-03

长尾理论与驱势思考

长尾理论是甚么这边不讨论, 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讨论主题.
不过这真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如果有时间, 买本书来看还是了解这理论的最佳方式.

今天不讨论长尾理论, 要讨论的是因长尾理论的内容, 所引发的驱势和思考.

长尾理论来至于网际网络, 事实上长尾理论如果脱离开网际网络, 就不会存在.
可是现在这个世界上, 跟网际网络无关的事情, 大概不多了.
这就是驱势, 不管你喜不喜欢, 他就是正在发生中.
看准驱势, 顺势而为就可以得到许多好处. 抗拒驱势发展一般来说下场都不会很好, 除非可以从中找到一个蓝海, 并作到这个领域的第一名.

我们身所处的世界, 正在发生巨烈的变化. 有些产业缩小甚至不见了, 但相对的, 有些以前没有过的产业出现.
我们身在这样的环境中, 或许知道世界在变化, 可是不见得知道由何处开始 ? 为何而变, 甚至要变成甚么 ?
一本好的, 讲驱势的书可以得到这方面答案.
因为是他已经把变化多端的时事, 流行及种种目前所发生的事情, 分门归类作分析.
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 并辅佐大量的数据, 证明所作的分析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一本书看下来, 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驱势的来龙去脉.

可是这其它隐含着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是从事跟网络相关, 或是我们从事跟网络相关, 那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甚么 ?
这是个好问题.
以实用的角度来看, 如果一本书, 或者一件事情没办法感觉有甚么帮助, 那就是没用, 书要马上丢到垃圾桶, 事情要马上停止. 不能用增广见闻这个烂理由来搪塞.
当然我们不用每件事情都用这么严格的角度来看, 不然生活就过得太辛苦了.

有些人可能开始引用书中的理论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 ...... 依这理论 ...... 可以 .....
真的吗 ?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兹, 哈佛念到一半去创立了微软, 现在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
可是, 如果是我们, 在那个时间点, 相同的决策点出现, 我们会作相同决定吗 ?

会吗 ? 真的 ?
这问题就像是长尾理论里面提到许多成功的例子一样, 书是这样写, 事情也真的这样成功, 可是在那个时间点, 我们会作相同的决定吗 ?

诚实的说, 大多数人还是不会, 我们都是平凡人, 只会作平凡的决定.
也因此, 比尔盖兹, Google 在世界上才会只有一个.

如果答案是 "不是", 那是否可以说这本书对我们没帮助 ?

或许先换另外一个主题, 讨论 "书" 这件事情, 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本书会写成, 起初都是因为作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 这刺激的主题和作家原本的认知不同, 引起作家的兴趣, 接下来就是一段对这主题探索的过程.
讲白话一点就是, 先有灵感, 然后一边收集资料, 一边编作成书.

一本书所透漏出来的, 不只是作家所要表现的这个主题, 还可以看出作家对这主题的思考过程.
可以这样比喻, 如果我们和比尔盖兹一样, 在大学的时候面临了决策点, 大家对未来作了类似作者相同的思考, 相同手法收集整理成类似长尾理论的企划书.
如果以这企划书所反应出来的内容, 大家再重新思考上面所提出的问题, 我该去创业吗 ?

所以书中隐含著作者对一个主题思考, 探索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套用在不同对象, 不论是从事跟网络相关无关的产业.
看看别人如何写书, 如何思考, 如何收集资料 ......
对应到自己在作这些事情是如何作 .....
如果以这角度来看这本书, 应该可以得到相当大的启发.

长尾理论是本很优秀的书, 一位优秀的作者, 以优秀的思考方式, 所承现出来的极为优秀的企划书.
如果大家所重视, 所讨论的是跟我们不太相关的企划书内容, 却放弃了对我们极有帮助的思考过程.
那我只能说我们失去的会比得到的多太多.

2007-05-31

大陆及台湾出版图书的比较

因为工作的关系, 经常在台湾和大陆两地往返, 也因而有机会接触到两岸的图书.
两岸的图书不论在质或量上, 有些层度上的差异, 这或许相对也反应两岸不同的时事脉动.
底下就依我经常看的几类图书分别作讨论.

历史 :
大陆在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相当多, 但集中在几类上, 分别是国共内战之后, 清史, 明史及中国全史.
建议可以多看国共内战之前之后这段历史, 因为这方面的书两岸出入比较大. 在这段历史的描述上, 两岸在重要事件该写的还是会写, 可是重点会摆在不同的地方, 应该也代表两岸不同的立场.
还有就是大陆的历史小说值得一看, 这类书佳作很多, 比较有名的是二月河, 唐浩明的作品.
还有就是历史评论方面的书. 这类的书也不少, 不过大陆作家观点上, 个人比较无法接受同意, 所以也就没推荐. 还是比较习惯看黄仁宇, 史景迁这类作家的书.
在台湾方面历史书, 原本就不多, 可是高阳的历史小说算是其中的异类, 他的作品在大陆也可以找到.

翻译小说 :
这方面的图书两岸我只能说, 各有特色, 各有优缺点.
台湾的优势在于开放, 只要能卖钱, 甚么书都会被引进来. 像我蛮喜欢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 麦克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 的作品, 可是大陆这边就不多.
不过我发现达文西密码(The Da Vinci Code), 在大陆却早台湾半年出版.
当时我看完简体中文版的达文西密码, 还觉得很奇怪, 这么好的书台湾怎么会错过, 这么优秀的作家以前怎么会没听过.
结果达文西密码大卖之后, 他每一部作品一本一本在两岸出版, 可是简体中文版都还是比繁体中文版快好几个月.
所以我想大陆以前或许有计些禁忌在, 可以出的书不多. 最近禁忌没有了, 大陆利用优势的翻译人力资源, 所以总能赶在台湾之前出版.
而我前面所提的作家, 因为大陆读者还不太熟悉, 所以还不急着翻译. 像史帝芬金(Stephen King) 在大陆名气比较高, 所以他的作品 "手机" 我大约在半年前就看过了, 可是台湾好象最近才在打广告.
在大陆所谓的冷门书很多, 像国富论, 进化论, 柏拉图之类经典, 可以找到很多版本, 可是台湾却很难看到, 可能这类书台湾不好卖吧.
另外我要说的是, 台湾书太贵了. 以华丽一族来说, 繁体版上中下三本加起来差不多要台币一千块, 简体版分上下两部, 两部加起来人民币六十元, 合台币约两百四十块, 台湾比大陆贵四倍价钱.
还有要提的是两岸书籍用纸不太一样. 台湾用纸比较高级, 大陆普遍就没那么好.
可是有些书如果只是纯娱乐, 看完就丢不会保存, 在成本的考量, 好象就应该这么作. 日本地铁不是有些垃圾筒就专门让人丢书的吗 !

商业书籍 :
这又分为两类, 一种是以美国为主的翻译著作, 一种是本土的作家写的.
翻译著作, 两岸出版的速度差不多, 因为这类书都是热门书籍. 可是价钱还是差别相当多. 所以我都是以简体版为主.
本土作家方面, 台湾在质量上就占了些优势, 这也可能是因为台湾商业化得比较早, 累积下来的深度大陆方面要较多时间才能赶得上.

计算机 :
这方面我觉得台湾是全面的溃败.
台湾有价值的计算机书原本就很少.
Apple 时代的施威铭和侯捷算是其中的异数, 可是施威铭后来品质没有跟上而且也不写了, 侯捷一个人写书的速度又是有限, 所以大陆就掘起了.
当然这边没价值的书也很多, 可是出版量多了, 翻译书多了, 也就不太难找到优秀的作品.
以美国为首的 IT 翻译书籍可以找到一系列, 听对了, 是一完整的系列, 不是一本.
特别是台湾很少出的软件工程, 项目管理方面, 大陆出版得相当多, 相当丰富, 可能是大陆有计划的在作这件事.
另一类是本地作家作品. 因为大陆 IT 产业日渐发达, 慢慢的也有些像侯捷的人出现, 走他以前的路, 想在 IT 业界建立一家之言.
虽然深度待加强, 可是应该指日可待. 像微软亚洲研究中心在北京, 这类的事会加速这方面倾斜的速度.

总结 :
两岸的图书就像两岸经济一样.
大陆先天的优势在于有广大的市场, 及极深的中国文化蕴底. 欠缺的是现代化, 商业化, 国际化得较晚.
台湾的优势缺点正好和大陆互补, 可是这优势正在消失中, 大陆正以全面取代的形态出现.
目前台湾图书还会存在, 我觉得在于台湾人还不太习惯看简体字和简体版书籍购买不方便. 可是这两点终将随着时间日渐消失.
所以台湾图书应该往精致化, 生活化, 实用化及台湾独特的特点发展. 台湾已经富裕, 生活优渥了一段时间, 这点是大陆还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得上, 这点是台湾还存在的优势.
而其它方面大陆已可独立出版独自翻译的书, 应该善用大陆的资源把成本降下来.
讲白一点就是走现在日本所走过的路.
大家都同意日本比台湾消费高, 可是为甚么大家还是喜欢去日本玩, 买日本的东西, 买村上春树, 大前研一的书. 我觉得这才是台湾未来的出路.

2007-05-30

CMMI 与同治中兴

最近遇到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 聊天聊地当然会聊到最近她在作甚么事.
她说她们公司, 先前通过 ISO 27001 信息安全认证, 现在计画推动通过 CMMI Level 3 认证.
结果公司同事接受顾问访谈的访谈, 写档的写档, 上课的上课,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我说, 这样很好啊. 主管有远见去推动这些事, 是一件很好事.

她说她还没说完, 等说完再下结论, 事情的本质才不是这样哩.
她们前几天开 CMMI 检讨会, Review 整体认证时间, 看起来今年底或明年初, 拿到 CMMI 证书应该是没问题.
结果他们主管很得意的在会议上说, 我们就快要变成世界一流的企业了.

我不敢再插嘴, 不过我有点听出苗头了.

她接着说, 实际情况一点都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
她原本也蛮支持推动这类的事情, 因为这类事情可以改善企业体质.
可是依照先前信息安全认证的情况来看, 主管根本只是想要有那份证书来炫耀, 对作业流程没用心来改善, 那倒不如不要去拿那个证书.

我很好奇问了, 为甚么 ?

她说他现在除了一般正常工作要作的事情外, 还要作一堆跟工作没相关, 可是证书有关的报告.

哪些 ?

ISO 27001 规定每月要 Review PKI, 她们只好去写, 可是内容是真是假大概只有写的那个人知道, 主管根本不在乎, 反正证书已经拿到了.
像这类的事情要举列可以举出一堆, 她不觉得取得认证作这些事情, 对她的工作有甚么帮助.

现在要认证 CMMI 跟之前一样, 也遇到一些流程要改进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一些人.
可是主管也是以取得认证为第一优先, 只要可以闪得过去, 就不会想要真正去解决这些.

所以她很担心, 认证过后她又多了一些额外的工作.
不过她接说, 也不用太担心, 反正这些东西也不会有人看, 有人看出了问题也不会有人追究 ......

说到这里我就完全清楚了.
她接着继续说一些她们公司这类的情况, 不过我完全能体会她的想法跟心情.

这事, 历史上经常在发生.
史书所说的同治中兴, 时空背景在英法联军之后, 太平天国也平定了. 开始推动各种洋务运动, 积极学习西洋事物.
开同文馆, 建码头兵工厂, 建立南洋水师, 北洋舰队, 一种崛起强大的感觉在弥漫着.
同治中兴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产生的.
讲的是同治, 实际掌权的是慈禧.
所以同治中兴我觉得是底下的人, 拍慈禧马屁所提出来的.
同治 1862 年即位, 马关条约 1895 年签订, 1911 辛亥革命. 如果真是中兴, 清朝败亡应该不会来得这么快.

以上不论是 CMMI 的例子, 或是同治中兴, 都隐含着两个管理上的问题.

1. 目标设定错误.
2. 主管的认知和实际情况不同.

目标设定错误
不论是 ISO 27001, CMMI 计划或是洋务运动, 都不是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应该是取得认证, 体质流程改善, 竞争力变强, 所引起的赚钱速度变快毛利变高.
洋务运动也是, 目标是要国富民强.
如果最终目标未达到, 那中间这些阶段性目标, 号称作得多好也都只会流于表面.
因为这些阶段目标是要花资源去推动, 浪费了资源去做一些对公司无益的事.
一来一去, 跟不推动这些事的公司差了一倍, 跟目标正确的公司相比差了两倍.
就像在我所身处 IT 这个花大钱的产业里面, 还有为数相当多的主管(就以我接触的主管为范围), 认为系统上线就算是成功了, 要开庆功宴了. 这种认知相当普遍, 可是和上面所提好象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主管的认知和实际情况不同
甲午战争战败有千百篇论文讨论, 有千百种原因被分析出来, 可是我觉得只有一种真正原因. 掌权者要负完全的责任.
就如同一家公司倒闭, 企业负责人, 企业专业经理人有绝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要灭亡, 都一定会是一个过程. 一定是在这个过程之中, 发生了甚么事情, 或是没有发生甚么事所引起.
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 君主或经理人未能体认国家或是企业体真实情况, 及是去做一些事情或不作一些事情.
喜欢听好听的话, 不喜欢用功, 放下身段去了解事情的细节, 是人的天性.
可是一个组织体的负责人, 还有这种想法, 这将是这组织的不幸啊.

2007-05-28

管理与诱因

亚当斯密所提到 "看不见的手", 可为诱因的一个总结.
观察各式各样人类的行为, 都可以发现诱因如何影响人类作决定.
诱因会受限于价格, 法律, 道德及种种有形无形的限制.
就在这些限制里面, 诱因会导引每个人, 让每个人的欲望达成最大效用.

管理就是在员工行为制造一个限制.
所以主管要深入的想想, 这限制是否会将员工的行为, 导引到你所想要的地方去.

一个主管每天最常作哪些决策, 对下属下哪些指示 ?

这个问题为甚么会发生 ? 赶快把问题找出来 !
为甚么这件事情还没完成 ?
我等一下要开会, 赶快把 xxx 给我.
要选 A 或选 B ? 为甚么 ?
目前进行到里了, 要在继续作下去吗 ?

所有决策全部都是资源的分配的问题, 资源被强迫重新分配后, 诱因会接着影响到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工作时间是个稀有资源.
在你未下指令前, 他会依照他本身所存在的限制条件及可用资源, 达成一个平衡状态.
当主管下了命令, 要他优先作哪些事, 这平衡被打破了. 指令会排挤到其它事情正在进行的事情, 依诱因的原则, 主管必须要能接受这结果.
如果主管不能接受, 要求下属加班. 加班这件事又进一步打破员工在家庭, 工作, 薪水总总平衡, 下属要能接受.
下属如果不能接受, 可以抗议, 在冒着变黑的风险, 和得到合理对待的机率中寻求平衡. 或是开始找工作.
如果下属找到一家薪水, 福利..... 就是他觉得爽的公司 ..... 那主管就会收到这个下属的离职单.
主管收到离职单一样面临资源的分配, 要加薪水把他留下来还是让他走.....
这一切的种种都是诱因在作祟.

实际情况不会这么极端, 或是说, 发生这么极端的事情, 这也只是导火线不会是主要原因.
不过我相信主因也是因为长期不平衡下的诱因所产生.
但不可否认的是, 主管所作的任何决策, 诱因会将下属的行为作一导引, 可是这个方向是否为主管所希望, 就要看主管对于诱因了解的程度.

不同方案选择, 已经进行一半的案子是否要继续投入, 也是一种资源分配和诱因操作的过程, 当然, 还是要考虑机率和风险.
这类的决策, 牵涉到对人的影响比较少, 或是不需要考虑到对人的影响, 一般来说只要专业够, 大部分都可以达成相同的结论.

管理最难的地方在于, 人是很复杂的, 不像项目工作如此单纯(当然实际上也不单纯).
所以深入了解诱因的操作过程, 对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所有的管理学问, 都应该是围绕在这主题周围.

2007-05-21

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2

书中有一段剧情, 描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环保人士的对话, 可以当作血汗工场的开场.
场景在私人飞机上. 科学家在受到环保人士, 环保基本教义宗教的轰炸之后.
他开始问这位环保人士的个人情况, 他住甚么房子? 用多少佣人? 有几部车? 甚么车? 为甚么会买这部私人飞机?
原来这是个非常有钱的环保人士.
科学家开始计算他房子跟车子所消耗的资源, 用数据把结论总节出来:
不用费心去宣传环保的理念, 只要把他自己的排场缩小, 缩小所及节省出来的能源够许多人用许多时间, 他所要的环保效果马上展现出来.
这场对话最后当然不欢而散.
这透露出一个讯息. 我已经有的是我的, 你和我是不同的. 你必须听我的, 我会跟你说你应该如何过生活.
这情况好象经常出现.
中国经济掘起, 消耗大量的原物料, 美国马上提出警告. 可是实际上美国每年所消耗掉的原物料还是比其它国家多很多.
西方媒体指责血汗工厂的不人道, 可是他们自己还是会想买物美价廉的 iPod.
甚至投资人会把钱投入血汗工厂, 期望得到更优渥的报酬.
南美的雨林很重要, 可是雨林砍伐用来种殖的农产品, 却是出口到这些宣称要保护雨林的国家.
所以血汗工厂的真相就是, 一些人用一些借口想达到他其它方面的满足.
不论他是想从中得到环保斗士的名声或实际的经济利益, 可确定的一点是, 那些在工厂里面的人完全得不到好处.
最恶劣的一种目的想法, 我比你优秀, 你必须听我的, 你应该要过这种生活. 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
工厂血不血汗我不知道, 我说不知道是在于我不知道用甚么标准来认定.
如果用 18 世纪的伦敦, 19 世纪的美东, 那应该算还不错. 至少现代科学技术, 普遍的生活环境都比以前佳.
如果要跟西方工厂比当然比不上, 因为成本跟本不同, 如何期望其它部份会一样. 除非每个买 iPod 的人, 愿意把这成本加回去.
血汗工厂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主题. 上面所讲述的这些事情也牵涉到许多层面, 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谈完.
我也不期望我这篇文章能起甚么作用. 只希望大家多思考, 往深处去想, 会发现一些人性上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最后真的来讨论这部小说.
作者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 只能残酷的说 “每况愈下”.
当然作者写作技巧越来越好, 每部作品还是在水准之上, 令人惊艳.
可是在作者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 “侏罗纪公园” 之后就很难找到激赏之作.
书中场景全球化, 书中人物使用的是先进的科技, 可是还是难以跳脱, 作者极力想表现的科技危机, 和如动作片一般的剧情, 更不用提对人物内心的刻划.
书里面的危机很难不让人感到, 因为要呈现危机所以只好这么写. “奈米危机” 也有相同的问题.
剧中的好人, 全球到处抢救, 书中花了许多篇幅这上面, 这当然不是不行, 只是跟读者当初期望不同. “时间线” 更为严重, 根本不是科幻小说, 是一本中古时代的战争小说.
而且这几部小说都有个共通的问题, 科学家兼动作派名星.
全世界不是都有美军基地, 美国不是有三角洲部队, 怎么到最后都是这些人在解救世界.
不然就是真有专业武力, 可是一下子就被消灭, 最后还是要依赖这些科学家.
而书中那些环保恐怖份子, 并无较深入的描述, 令人感到他们只为作恶而作恶, 这也是另一个问题.
小说确实有表现出作者的用功及用心, 应该花了许多时间作资料的整理及考据.
可是把小说写得跟大学论文一样, 而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硬邦邦的由剧中人口中说出. 这也是一个可以改善的问题.
这方面的小说原本就不好写, 科技虽然一直有新东西出现, 话题一定会有, 可是毕竟不是以人为主轴.
跟写律师, 法院, 医生, 病人, 政治的一些书籍比起来, 会有先天上的困难.总体而言, 还是值得一看, 不过书有点厚, 要花不少时间.

2007-05-20

不和善的主管

最近公司刚打完考绩. 有一位平时比较聊得来的主管来找我聊天, 他问我, 我有没有被下属说成冷默, 不易相处.
原来他和底下的人谈完考核, 把所有结果汇总给上一级主管, 上一级主管还会把他底下的人一个个找来, 再谈一次.
有人跟他的主管反应说怕他, 觉得他不太容易相处.
我当然先安慰, 然后聊一下其它比较轻松的事和缓一下, 找时间再和他深入谈.

我只能说, 恭喜你, 欢迎加入残酷一族.

因个人成长环境的关系, 以我的本性其实是相当不合适当主管.
我是典型工程师作得不错, 有机会升上去当主管的典型案例.
可是如果重来一次, 如果国内产业可像国外一样, 可容许资深工程师存在, 说不定我会选继续当工程师.
因为主管这条路我走得相当辛苦,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 碰得到处都是伤.
最后还好找到一条自己合适走的路, 转型过来了, 所以也就有一些土法炼钢的心得.
想当好人的主管, 就是一条印象蛮深刻的心得, 这心得的形成有其心路历程.

我本性不擅, 也不喜欢与人交际, 到现在还是一样.
这也是我工程师当得不错的原因, 我可以很有耐心, 把工作一件件, 慢慢的作到完美的境界.
真正工作上, 需要接触沟通的人并不多, 所以我也颇能自得其乐.
可是主管就完全不是这样. 我还没见过不用跟别人讲话沟通, 可是主管可以作得好的例子.
怕沟通, 那就逼自己去和别人讲话. 不会处理冲突, 那就不要制造冲突, 作个好人主管就好了.
第一件事情是对的, 第二件就错了.
决策会影响到结果, 错的决定当然事情就会出问题.
我要当好人. 好, 那我就把所有跨部门会议要作的事情全部带回来.
可是有些事情已经不是现在工程师的工作范围, 好, 那我就自己来.
局势发展下去结果就可想而知.
在我一生之中,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刚当上主管之后的那半年所过的日子.
每天最早回家时间是半夜十二点.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 我真的不想去上班面对那些事情.
工作作得不好, 有时半夜假日还要忙.

压力会让人成长, 或是生命会找到出路.
我不要当好人了 !!

工作不会在下决心之后马上好转, 而是先有决心, 加上实践, 有了练习心得再调整方向.
一路走出自己独特风格的管理模式.

那我有没同那位主管一样被说过?
有 ! 还不只一次.
我的主管已经跟我讨论过许多次, 可是我觉得他没办法说服我, 所以他已经懒得说了.

各位主管, 今天不论你把下属当成朋友, 同学, 同事 ...... 有一件事情决不能忘.
这种关系建立于公司的绩效, 公司倒了, 那也不用谈关系如何.
喜欢当白脸, 不喜欢冲突是人的天性.
可是如果一味想当好人, 在工作, 绩效及纪律上马虎, 那就问题大了.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要提醒, 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这么严格, 不然你的下属会发疯.
我估计工作上要严格把关, 不惜一切, 当坏人也没关系的事情, 应该不会超过五件.
至于是那五件? 那就要各位主管, 用你的一生去想想.

穿著Prada的恶魔

发生让我觉得电影比小说好看的情况不多, 这正好是其中之一.
小说有其天生的优势, 可以很天马行空的描述剧情, 可以深入的去刻化人性, 及种种内心心境的转变.
所以马奎斯不愿意让他的作品改编为电影. 因为每个人看相同的书, 所产生对书中情节人物的诠释都会不同. 可是电影一出来, 全部都被打破了, 都被统一了.
或许看书, 看电影原本就是不同的消费群.
电影好看当然是所有的情况都搭配得很好. 演员演得好, 背景完全符合所须具备的奢华, 剧情不落冷场 .....
可是相形之下小说内容就薄弱了许多. 大部份内容都是描写么样的不合理对待, 如何见招拆招, 缺少对人物内心深入的刻划.
如果有时间可以消磨, 小说还是值得看, 至少娱乐性够.
由这小说, 电影所反映出来的时空背景, 分工极为细致的现代社会, 米兰达的所作所为, 在某一方面来看, 好象并无缺失.
如果你是董事长, 你有两个公司由两个经理负责.
一个每年可以为公司赚很多钱, 可是大家都要看他脸色, 包含身为上司的你.
一个大家都说他是好人, 大家都喜欢他, 可是公司一直亏钱.
接下来我就不用问了 .........
或许有些人会说, 那就找个好人又会赚钱的经理来. 现实的环境有没有那种人我不知道, 就算是有你也请不起.
所以.....
如果你的处境跟安德利亚一样, 你先想一下你是否要从事这个产业.
如果是, 那就忍受一切, 用心跟米兰达学习, 多想想她在时尚产业的专长及眼光, 不要太在意其它事情. 有没有看过 "拯救贫穷大作战", 就是那个意思.
如果不是, 那就跟剧中人一样换工作. 可是不要对新工作的环境寄望太大, 不合理的对待和办公室政治到处都有, 只是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出现.
其实也不用想那么多.
电影是值得一看, 两个小时的声光享受, 像是进入一个脱离现实的魔幻世界.工作遇到困难瓶颈, 几个人围起来聊聊八卦骂骂老板, 好象也不错.

2007-05-19

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1

前一本书看完了, 后半部分的核心主题还是那几个, 只是套用在不同主题作讨论.
就像学校上课一样, 公式原理讲完了, 接着作练习题.
下一本书看的还是讲经济的书, 聪明学经济第十二堂课.
学的是工科, 在电子产业工作, 工作内容是资讯工程, 我怎幺尽看一些经济方面的书.
这部份下次再说.
看了这本书的前面几个章节, 突然回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书. 所以先讲一下这本书.

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个人看过这本书后, 综合出书中的两大主题:
1. 创造出来的恐惧.
2. 血汗工厂的真相.

“彼得, 每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如果要控制人民的行为, 使他们安分守己, 温驯听话, 使他们开车靠右, 乖乖缴税, 最好的方式就是恐惧। …॥尽管某个特定的恐惧原因改变了, 我们依然离不开恐惧的纠缠। 恐惧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我们自以为住在不同的国家──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恐惧国”. 由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原书摘录.

如果想要知道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 请看原书.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虽然会花掉你不少时间.
在苏联解体之前, 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假想敌是苏联. 那个时期西方电影可以说明这件事.
战争片, 谍报片, 动作片都有个相同的敌人. 穿著厚重大衣, 面目严肃, 抽着雪茄, 在冰天雪地里 …..
可是敌人突然间消失了.
这对平民百姓好象还不错 ……
可是对某些人就不好了. 没有敌人, 那电影要怎幺演.
所以空军一号这部电影, 坏人只好是前苏联军方余孽.
可是后来证明苏联好象没有真的这幺坏, 她们也没有走回头路的样子.
只好重新找坏人.
911 世贸大楼事件发生了, 阿拉伯人就做了代罪羔羊, 接着当假想中的敌人.
电视影集 24 小时反恐任务就是其代表.
这部影集到后面几季, 中国人出现了, 角色还不是纯粹的坏人. 其实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话题, 或许剧中的剧情代表着美国人大部分人的想法. 或是某人些想让美国人这样想的想法.
再广告一下, 24 小时反恐任务, 现在六季在美国快演完了. 一部影集可以演到有第六季, 表示真的值得一看.
刚刚讲的都是电视电影, 跟现实的社会有甚幺关系?
再看一下上面书中的原文.
这句话要表达的是说. 如果让人民有危机感, 恐惧感, 有一个敌人随时想危害你. 那要人民作幺事情就比较容易些, 最少不用每次都要找不同的借口.
书中所创造出来的敌人是生态危机, 电视电影创造出来的敌人是活生生的人.
可是…..
真的有那幺恐怖吗?
911 是真实的事件.
天候异常也好象真在发生.
可是 ….. 真的有那幺可怕吗?
我当然不是要大家不要有危机感.
而是要想想这些危机感所汇集出来的力量, 真的是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还是让某一些人能做他想做的事? 然后还要我们闭嘴.
书中没有答案, 我也没有答案, 可这是个好问题.
另一个主题 “血汗工厂的真相” 下次再讨论.

2007-05-17

无差异原则

你喜欢在上海工作或是安徽 ?
上海拥有十分方便的生活环境, 找工作容易, 薪资高. 可是消费高, 生活步调快.
安徽生活步调慢, 消费水准低. 可是生活不方便, 工作不容易找, 且薪资低.
你喜欢住在哪里 ?
这是书里面另一个主要的主题, 无差异原则.
说的是你不论决定住在哪里, 都是没有差异.
上海消费水平高, 所以会有部份人搬到安徽去.
直到大家觉得, 失去的上海生活便利和赚到的安徽消费水平, 保持了平衡.
安徽薪资低. 所以也会有些人决定搬到上海.
搬去上海的人潮会在, 上海的薪资, 安徽的消费水平找到平衡点.
所以不论你决定住哪里, 都是没差别.
如果国务院决定重点开发安徽, 要在五年之内和上海一样.
那会形成差异吗 ?
不会, 人开始在上海, 安徽的第三地苏北重新做选择.
所以最后还是没甚么差异 !
那总是会有一些事情不一样吧 ?
对 ! 拥有独占力量的人会获利.
安徽的房价开始上涨.
那为甚么每年还会有大批学生, 前往上海北京去找工作?
他们难道不知道无差异原则吗 ?
这是另一种独占力量.
拥有文凭相当于拥有一种独占力量, 当然独占力量强弱要看学生人数和人口的比例而定.
那民工 ? 也是独占力量 ?
对, 上海市民不愿意做劳力工作, 让愿意做的民工形成一股独占的力量.
所以除非拥有独占的力量, 不然住哪里都是一样的.
这也是拥有高度专业技术能力的人, 能坐领高薪的原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 就形成了独占力量.

独占的力量

正如前文所述, 如果要大家保护树木, 保护雨林, 最好的方式是让取得雨林的成本变贵.
可是成本要多贵才会让大家开始作环保.
可以砍伐多少树木, 要栽种多少树木, 也是一大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佳的方式, 是将雨林成为某一个人所独自拥有.
当雨林成为某人所独自拥有, 独自经营, 这些问题会自己找到平衡点.
就如同戏院老板, 小吃摊老板, 他会知道他自己店的定价要多少是最好的.
大家听过要保护雨林, 要保护犀牛. 可是应该没有人听过要保护鸡啊, 鸭啊, 牛 …..
为甚么这些动物就不需要保护 ?
因为养鸡场的老板会自动去做这些事.
所以如果我们为雨林也找一个负责人, 那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理论适用所有需要保护的东西, 如鲸鱼,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排放执照, 好象就是这一理论的延伸.

2007-05-15

一本书的读书心得

这本书叫做 “The Armchair Economist : Economics and Everyday Life”, 中文翻译为 “生命中的经济游戏”.
买了好久也看过很多次, 每次看都会增加一些新的想法.
全书以一个观点来贯串讨论, 世界所有东西都是有价钱, 把所有东西换成金钱, 然后放在天平两端衡量.
随着年岁增长, 越发现世界好象真是这样.
最近天候异常, 替代能源概念股大涨, 就讲一个书中讨论环保的例子.
作者的女儿读幼儿园, 园中教她们用完纸杯, 洗洗可重复使用. 但经济学家爸爸觉得不对.
他把纸杯的价值, 为了重复使用纸杯的价值, 小女孩所花的时间, 为了洗杯子所损失的便利性, 用掉的水 ….. 通通换算成钱.
结论是不一定要重复使用纸杯!
要看那边换算出来的前比较多.
然后深入讨论为了纸杯所砍掉的树.
如果纸杯便宜到人们随手丢, 那就是树太便宜了.
如果要人们重复使用纸杯, 把环境保护宗教化是没用的.
唯一的方式就是让树贵一点, 人们自然会重复使用纸杯 …….
很有趣.
是一本有趣的书, 提出很多难以想象的想法来看世界.
你不会想要世界是这样, 可是可以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刚看完一半, 继续努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