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31

大陆及台湾出版图书的比较

因为工作的关系, 经常在台湾和大陆两地往返, 也因而有机会接触到两岸的图书.
两岸的图书不论在质或量上, 有些层度上的差异, 这或许相对也反应两岸不同的时事脉动.
底下就依我经常看的几类图书分别作讨论.

历史 :
大陆在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相当多, 但集中在几类上, 分别是国共内战之后, 清史, 明史及中国全史.
建议可以多看国共内战之前之后这段历史, 因为这方面的书两岸出入比较大. 在这段历史的描述上, 两岸在重要事件该写的还是会写, 可是重点会摆在不同的地方, 应该也代表两岸不同的立场.
还有就是大陆的历史小说值得一看, 这类书佳作很多, 比较有名的是二月河, 唐浩明的作品.
还有就是历史评论方面的书. 这类的书也不少, 不过大陆作家观点上, 个人比较无法接受同意, 所以也就没推荐. 还是比较习惯看黄仁宇, 史景迁这类作家的书.
在台湾方面历史书, 原本就不多, 可是高阳的历史小说算是其中的异类, 他的作品在大陆也可以找到.

翻译小说 :
这方面的图书两岸我只能说, 各有特色, 各有优缺点.
台湾的优势在于开放, 只要能卖钱, 甚么书都会被引进来. 像我蛮喜欢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 麦克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 的作品, 可是大陆这边就不多.
不过我发现达文西密码(The Da Vinci Code), 在大陆却早台湾半年出版.
当时我看完简体中文版的达文西密码, 还觉得很奇怪, 这么好的书台湾怎么会错过, 这么优秀的作家以前怎么会没听过.
结果达文西密码大卖之后, 他每一部作品一本一本在两岸出版, 可是简体中文版都还是比繁体中文版快好几个月.
所以我想大陆以前或许有计些禁忌在, 可以出的书不多. 最近禁忌没有了, 大陆利用优势的翻译人力资源, 所以总能赶在台湾之前出版.
而我前面所提的作家, 因为大陆读者还不太熟悉, 所以还不急着翻译. 像史帝芬金(Stephen King) 在大陆名气比较高, 所以他的作品 "手机" 我大约在半年前就看过了, 可是台湾好象最近才在打广告.
在大陆所谓的冷门书很多, 像国富论, 进化论, 柏拉图之类经典, 可以找到很多版本, 可是台湾却很难看到, 可能这类书台湾不好卖吧.
另外我要说的是, 台湾书太贵了. 以华丽一族来说, 繁体版上中下三本加起来差不多要台币一千块, 简体版分上下两部, 两部加起来人民币六十元, 合台币约两百四十块, 台湾比大陆贵四倍价钱.
还有要提的是两岸书籍用纸不太一样. 台湾用纸比较高级, 大陆普遍就没那么好.
可是有些书如果只是纯娱乐, 看完就丢不会保存, 在成本的考量, 好象就应该这么作. 日本地铁不是有些垃圾筒就专门让人丢书的吗 !

商业书籍 :
这又分为两类, 一种是以美国为主的翻译著作, 一种是本土的作家写的.
翻译著作, 两岸出版的速度差不多, 因为这类书都是热门书籍. 可是价钱还是差别相当多. 所以我都是以简体版为主.
本土作家方面, 台湾在质量上就占了些优势, 这也可能是因为台湾商业化得比较早, 累积下来的深度大陆方面要较多时间才能赶得上.

计算机 :
这方面我觉得台湾是全面的溃败.
台湾有价值的计算机书原本就很少.
Apple 时代的施威铭和侯捷算是其中的异数, 可是施威铭后来品质没有跟上而且也不写了, 侯捷一个人写书的速度又是有限, 所以大陆就掘起了.
当然这边没价值的书也很多, 可是出版量多了, 翻译书多了, 也就不太难找到优秀的作品.
以美国为首的 IT 翻译书籍可以找到一系列, 听对了, 是一完整的系列, 不是一本.
特别是台湾很少出的软件工程, 项目管理方面, 大陆出版得相当多, 相当丰富, 可能是大陆有计划的在作这件事.
另一类是本地作家作品. 因为大陆 IT 产业日渐发达, 慢慢的也有些像侯捷的人出现, 走他以前的路, 想在 IT 业界建立一家之言.
虽然深度待加强, 可是应该指日可待. 像微软亚洲研究中心在北京, 这类的事会加速这方面倾斜的速度.

总结 :
两岸的图书就像两岸经济一样.
大陆先天的优势在于有广大的市场, 及极深的中国文化蕴底. 欠缺的是现代化, 商业化, 国际化得较晚.
台湾的优势缺点正好和大陆互补, 可是这优势正在消失中, 大陆正以全面取代的形态出现.
目前台湾图书还会存在, 我觉得在于台湾人还不太习惯看简体字和简体版书籍购买不方便. 可是这两点终将随着时间日渐消失.
所以台湾图书应该往精致化, 生活化, 实用化及台湾独特的特点发展. 台湾已经富裕, 生活优渥了一段时间, 这点是大陆还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得上, 这点是台湾还存在的优势.
而其它方面大陆已可独立出版独自翻译的书, 应该善用大陆的资源把成本降下来.
讲白一点就是走现在日本所走过的路.
大家都同意日本比台湾消费高, 可是为甚么大家还是喜欢去日本玩, 买日本的东西, 买村上春树, 大前研一的书. 我觉得这才是台湾未来的出路.

2007-05-30

CMMI 与同治中兴

最近遇到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 聊天聊地当然会聊到最近她在作甚么事.
她说她们公司, 先前通过 ISO 27001 信息安全认证, 现在计画推动通过 CMMI Level 3 认证.
结果公司同事接受顾问访谈的访谈, 写档的写档, 上课的上课,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我说, 这样很好啊. 主管有远见去推动这些事, 是一件很好事.

她说她还没说完, 等说完再下结论, 事情的本质才不是这样哩.
她们前几天开 CMMI 检讨会, Review 整体认证时间, 看起来今年底或明年初, 拿到 CMMI 证书应该是没问题.
结果他们主管很得意的在会议上说, 我们就快要变成世界一流的企业了.

我不敢再插嘴, 不过我有点听出苗头了.

她接着说, 实际情况一点都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
她原本也蛮支持推动这类的事情, 因为这类事情可以改善企业体质.
可是依照先前信息安全认证的情况来看, 主管根本只是想要有那份证书来炫耀, 对作业流程没用心来改善, 那倒不如不要去拿那个证书.

我很好奇问了, 为甚么 ?

她说他现在除了一般正常工作要作的事情外, 还要作一堆跟工作没相关, 可是证书有关的报告.

哪些 ?

ISO 27001 规定每月要 Review PKI, 她们只好去写, 可是内容是真是假大概只有写的那个人知道, 主管根本不在乎, 反正证书已经拿到了.
像这类的事情要举列可以举出一堆, 她不觉得取得认证作这些事情, 对她的工作有甚么帮助.

现在要认证 CMMI 跟之前一样, 也遇到一些流程要改进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一些人.
可是主管也是以取得认证为第一优先, 只要可以闪得过去, 就不会想要真正去解决这些.

所以她很担心, 认证过后她又多了一些额外的工作.
不过她接说, 也不用太担心, 反正这些东西也不会有人看, 有人看出了问题也不会有人追究 ......

说到这里我就完全清楚了.
她接着继续说一些她们公司这类的情况, 不过我完全能体会她的想法跟心情.

这事, 历史上经常在发生.
史书所说的同治中兴, 时空背景在英法联军之后, 太平天国也平定了. 开始推动各种洋务运动, 积极学习西洋事物.
开同文馆, 建码头兵工厂, 建立南洋水师, 北洋舰队, 一种崛起强大的感觉在弥漫着.
同治中兴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产生的.
讲的是同治, 实际掌权的是慈禧.
所以同治中兴我觉得是底下的人, 拍慈禧马屁所提出来的.
同治 1862 年即位, 马关条约 1895 年签订, 1911 辛亥革命. 如果真是中兴, 清朝败亡应该不会来得这么快.

以上不论是 CMMI 的例子, 或是同治中兴, 都隐含着两个管理上的问题.

1. 目标设定错误.
2. 主管的认知和实际情况不同.

目标设定错误
不论是 ISO 27001, CMMI 计划或是洋务运动, 都不是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应该是取得认证, 体质流程改善, 竞争力变强, 所引起的赚钱速度变快毛利变高.
洋务运动也是, 目标是要国富民强.
如果最终目标未达到, 那中间这些阶段性目标, 号称作得多好也都只会流于表面.
因为这些阶段目标是要花资源去推动, 浪费了资源去做一些对公司无益的事.
一来一去, 跟不推动这些事的公司差了一倍, 跟目标正确的公司相比差了两倍.
就像在我所身处 IT 这个花大钱的产业里面, 还有为数相当多的主管(就以我接触的主管为范围), 认为系统上线就算是成功了, 要开庆功宴了. 这种认知相当普遍, 可是和上面所提好象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主管的认知和实际情况不同
甲午战争战败有千百篇论文讨论, 有千百种原因被分析出来, 可是我觉得只有一种真正原因. 掌权者要负完全的责任.
就如同一家公司倒闭, 企业负责人, 企业专业经理人有绝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要灭亡, 都一定会是一个过程. 一定是在这个过程之中, 发生了甚么事情, 或是没有发生甚么事所引起.
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 君主或经理人未能体认国家或是企业体真实情况, 及是去做一些事情或不作一些事情.
喜欢听好听的话, 不喜欢用功, 放下身段去了解事情的细节, 是人的天性.
可是一个组织体的负责人, 还有这种想法, 这将是这组织的不幸啊.

2007-05-28

管理与诱因

亚当斯密所提到 "看不见的手", 可为诱因的一个总结.
观察各式各样人类的行为, 都可以发现诱因如何影响人类作决定.
诱因会受限于价格, 法律, 道德及种种有形无形的限制.
就在这些限制里面, 诱因会导引每个人, 让每个人的欲望达成最大效用.

管理就是在员工行为制造一个限制.
所以主管要深入的想想, 这限制是否会将员工的行为, 导引到你所想要的地方去.

一个主管每天最常作哪些决策, 对下属下哪些指示 ?

这个问题为甚么会发生 ? 赶快把问题找出来 !
为甚么这件事情还没完成 ?
我等一下要开会, 赶快把 xxx 给我.
要选 A 或选 B ? 为甚么 ?
目前进行到里了, 要在继续作下去吗 ?

所有决策全部都是资源的分配的问题, 资源被强迫重新分配后, 诱因会接着影响到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工作时间是个稀有资源.
在你未下指令前, 他会依照他本身所存在的限制条件及可用资源, 达成一个平衡状态.
当主管下了命令, 要他优先作哪些事, 这平衡被打破了. 指令会排挤到其它事情正在进行的事情, 依诱因的原则, 主管必须要能接受这结果.
如果主管不能接受, 要求下属加班. 加班这件事又进一步打破员工在家庭, 工作, 薪水总总平衡, 下属要能接受.
下属如果不能接受, 可以抗议, 在冒着变黑的风险, 和得到合理对待的机率中寻求平衡. 或是开始找工作.
如果下属找到一家薪水, 福利..... 就是他觉得爽的公司 ..... 那主管就会收到这个下属的离职单.
主管收到离职单一样面临资源的分配, 要加薪水把他留下来还是让他走.....
这一切的种种都是诱因在作祟.

实际情况不会这么极端, 或是说, 发生这么极端的事情, 这也只是导火线不会是主要原因.
不过我相信主因也是因为长期不平衡下的诱因所产生.
但不可否认的是, 主管所作的任何决策, 诱因会将下属的行为作一导引, 可是这个方向是否为主管所希望, 就要看主管对于诱因了解的程度.

不同方案选择, 已经进行一半的案子是否要继续投入, 也是一种资源分配和诱因操作的过程, 当然, 还是要考虑机率和风险.
这类的决策, 牵涉到对人的影响比较少, 或是不需要考虑到对人的影响, 一般来说只要专业够, 大部分都可以达成相同的结论.

管理最难的地方在于, 人是很复杂的, 不像项目工作如此单纯(当然实际上也不单纯).
所以深入了解诱因的操作过程, 对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所有的管理学问, 都应该是围绕在这主题周围.

2007-05-21

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2

书中有一段剧情, 描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环保人士的对话, 可以当作血汗工场的开场.
场景在私人飞机上. 科学家在受到环保人士, 环保基本教义宗教的轰炸之后.
他开始问这位环保人士的个人情况, 他住甚么房子? 用多少佣人? 有几部车? 甚么车? 为甚么会买这部私人飞机?
原来这是个非常有钱的环保人士.
科学家开始计算他房子跟车子所消耗的资源, 用数据把结论总节出来:
不用费心去宣传环保的理念, 只要把他自己的排场缩小, 缩小所及节省出来的能源够许多人用许多时间, 他所要的环保效果马上展现出来.
这场对话最后当然不欢而散.
这透露出一个讯息. 我已经有的是我的, 你和我是不同的. 你必须听我的, 我会跟你说你应该如何过生活.
这情况好象经常出现.
中国经济掘起, 消耗大量的原物料, 美国马上提出警告. 可是实际上美国每年所消耗掉的原物料还是比其它国家多很多.
西方媒体指责血汗工厂的不人道, 可是他们自己还是会想买物美价廉的 iPod.
甚至投资人会把钱投入血汗工厂, 期望得到更优渥的报酬.
南美的雨林很重要, 可是雨林砍伐用来种殖的农产品, 却是出口到这些宣称要保护雨林的国家.
所以血汗工厂的真相就是, 一些人用一些借口想达到他其它方面的满足.
不论他是想从中得到环保斗士的名声或实际的经济利益, 可确定的一点是, 那些在工厂里面的人完全得不到好处.
最恶劣的一种目的想法, 我比你优秀, 你必须听我的, 你应该要过这种生活. 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
工厂血不血汗我不知道, 我说不知道是在于我不知道用甚么标准来认定.
如果用 18 世纪的伦敦, 19 世纪的美东, 那应该算还不错. 至少现代科学技术, 普遍的生活环境都比以前佳.
如果要跟西方工厂比当然比不上, 因为成本跟本不同, 如何期望其它部份会一样. 除非每个买 iPod 的人, 愿意把这成本加回去.
血汗工厂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主题. 上面所讲述的这些事情也牵涉到许多层面, 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谈完.
我也不期望我这篇文章能起甚么作用. 只希望大家多思考, 往深处去想, 会发现一些人性上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最后真的来讨论这部小说.
作者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 只能残酷的说 “每况愈下”.
当然作者写作技巧越来越好, 每部作品还是在水准之上, 令人惊艳.
可是在作者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 “侏罗纪公园” 之后就很难找到激赏之作.
书中场景全球化, 书中人物使用的是先进的科技, 可是还是难以跳脱, 作者极力想表现的科技危机, 和如动作片一般的剧情, 更不用提对人物内心的刻划.
书里面的危机很难不让人感到, 因为要呈现危机所以只好这么写. “奈米危机” 也有相同的问题.
剧中的好人, 全球到处抢救, 书中花了许多篇幅这上面, 这当然不是不行, 只是跟读者当初期望不同. “时间线” 更为严重, 根本不是科幻小说, 是一本中古时代的战争小说.
而且这几部小说都有个共通的问题, 科学家兼动作派名星.
全世界不是都有美军基地, 美国不是有三角洲部队, 怎么到最后都是这些人在解救世界.
不然就是真有专业武力, 可是一下子就被消灭, 最后还是要依赖这些科学家.
而书中那些环保恐怖份子, 并无较深入的描述, 令人感到他们只为作恶而作恶, 这也是另一个问题.
小说确实有表现出作者的用功及用心, 应该花了许多时间作资料的整理及考据.
可是把小说写得跟大学论文一样, 而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硬邦邦的由剧中人口中说出. 这也是一个可以改善的问题.
这方面的小说原本就不好写, 科技虽然一直有新东西出现, 话题一定会有, 可是毕竟不是以人为主轴.
跟写律师, 法院, 医生, 病人, 政治的一些书籍比起来, 会有先天上的困难.总体而言, 还是值得一看, 不过书有点厚, 要花不少时间.

2007-05-20

不和善的主管

最近公司刚打完考绩. 有一位平时比较聊得来的主管来找我聊天, 他问我, 我有没有被下属说成冷默, 不易相处.
原来他和底下的人谈完考核, 把所有结果汇总给上一级主管, 上一级主管还会把他底下的人一个个找来, 再谈一次.
有人跟他的主管反应说怕他, 觉得他不太容易相处.
我当然先安慰, 然后聊一下其它比较轻松的事和缓一下, 找时间再和他深入谈.

我只能说, 恭喜你, 欢迎加入残酷一族.

因个人成长环境的关系, 以我的本性其实是相当不合适当主管.
我是典型工程师作得不错, 有机会升上去当主管的典型案例.
可是如果重来一次, 如果国内产业可像国外一样, 可容许资深工程师存在, 说不定我会选继续当工程师.
因为主管这条路我走得相当辛苦,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 碰得到处都是伤.
最后还好找到一条自己合适走的路, 转型过来了, 所以也就有一些土法炼钢的心得.
想当好人的主管, 就是一条印象蛮深刻的心得, 这心得的形成有其心路历程.

我本性不擅, 也不喜欢与人交际, 到现在还是一样.
这也是我工程师当得不错的原因, 我可以很有耐心, 把工作一件件, 慢慢的作到完美的境界.
真正工作上, 需要接触沟通的人并不多, 所以我也颇能自得其乐.
可是主管就完全不是这样. 我还没见过不用跟别人讲话沟通, 可是主管可以作得好的例子.
怕沟通, 那就逼自己去和别人讲话. 不会处理冲突, 那就不要制造冲突, 作个好人主管就好了.
第一件事情是对的, 第二件就错了.
决策会影响到结果, 错的决定当然事情就会出问题.
我要当好人. 好, 那我就把所有跨部门会议要作的事情全部带回来.
可是有些事情已经不是现在工程师的工作范围, 好, 那我就自己来.
局势发展下去结果就可想而知.
在我一生之中,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刚当上主管之后的那半年所过的日子.
每天最早回家时间是半夜十二点.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 我真的不想去上班面对那些事情.
工作作得不好, 有时半夜假日还要忙.

压力会让人成长, 或是生命会找到出路.
我不要当好人了 !!

工作不会在下决心之后马上好转, 而是先有决心, 加上实践, 有了练习心得再调整方向.
一路走出自己独特风格的管理模式.

那我有没同那位主管一样被说过?
有 ! 还不只一次.
我的主管已经跟我讨论过许多次, 可是我觉得他没办法说服我, 所以他已经懒得说了.

各位主管, 今天不论你把下属当成朋友, 同学, 同事 ...... 有一件事情决不能忘.
这种关系建立于公司的绩效, 公司倒了, 那也不用谈关系如何.
喜欢当白脸, 不喜欢冲突是人的天性.
可是如果一味想当好人, 在工作, 绩效及纪律上马虎, 那就问题大了.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要提醒, 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这么严格, 不然你的下属会发疯.
我估计工作上要严格把关, 不惜一切, 当坏人也没关系的事情, 应该不会超过五件.
至于是那五件? 那就要各位主管, 用你的一生去想想.

穿著Prada的恶魔

发生让我觉得电影比小说好看的情况不多, 这正好是其中之一.
小说有其天生的优势, 可以很天马行空的描述剧情, 可以深入的去刻化人性, 及种种内心心境的转变.
所以马奎斯不愿意让他的作品改编为电影. 因为每个人看相同的书, 所产生对书中情节人物的诠释都会不同. 可是电影一出来, 全部都被打破了, 都被统一了.
或许看书, 看电影原本就是不同的消费群.
电影好看当然是所有的情况都搭配得很好. 演员演得好, 背景完全符合所须具备的奢华, 剧情不落冷场 .....
可是相形之下小说内容就薄弱了许多. 大部份内容都是描写么样的不合理对待, 如何见招拆招, 缺少对人物内心深入的刻划.
如果有时间可以消磨, 小说还是值得看, 至少娱乐性够.
由这小说, 电影所反映出来的时空背景, 分工极为细致的现代社会, 米兰达的所作所为, 在某一方面来看, 好象并无缺失.
如果你是董事长, 你有两个公司由两个经理负责.
一个每年可以为公司赚很多钱, 可是大家都要看他脸色, 包含身为上司的你.
一个大家都说他是好人, 大家都喜欢他, 可是公司一直亏钱.
接下来我就不用问了 .........
或许有些人会说, 那就找个好人又会赚钱的经理来. 现实的环境有没有那种人我不知道, 就算是有你也请不起.
所以.....
如果你的处境跟安德利亚一样, 你先想一下你是否要从事这个产业.
如果是, 那就忍受一切, 用心跟米兰达学习, 多想想她在时尚产业的专长及眼光, 不要太在意其它事情. 有没有看过 "拯救贫穷大作战", 就是那个意思.
如果不是, 那就跟剧中人一样换工作. 可是不要对新工作的环境寄望太大, 不合理的对待和办公室政治到处都有, 只是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出现.
其实也不用想那么多.
电影是值得一看, 两个小时的声光享受, 像是进入一个脱离现实的魔幻世界.工作遇到困难瓶颈, 几个人围起来聊聊八卦骂骂老板, 好象也不错.

2007-05-19

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1

前一本书看完了, 后半部分的核心主题还是那几个, 只是套用在不同主题作讨论.
就像学校上课一样, 公式原理讲完了, 接着作练习题.
下一本书看的还是讲经济的书, 聪明学经济第十二堂课.
学的是工科, 在电子产业工作, 工作内容是资讯工程, 我怎幺尽看一些经济方面的书.
这部份下次再说.
看了这本书的前面几个章节, 突然回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书. 所以先讲一下这本书.

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个人看过这本书后, 综合出书中的两大主题:
1. 创造出来的恐惧.
2. 血汗工厂的真相.

“彼得, 每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如果要控制人民的行为, 使他们安分守己, 温驯听话, 使他们开车靠右, 乖乖缴税, 最好的方式就是恐惧। …॥尽管某个特定的恐惧原因改变了, 我们依然离不开恐惧的纠缠। 恐惧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我们自以为住在不同的国家──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恐惧国”. 由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原书摘录.

如果想要知道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 请看原书.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虽然会花掉你不少时间.
在苏联解体之前, 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假想敌是苏联. 那个时期西方电影可以说明这件事.
战争片, 谍报片, 动作片都有个相同的敌人. 穿著厚重大衣, 面目严肃, 抽着雪茄, 在冰天雪地里 …..
可是敌人突然间消失了.
这对平民百姓好象还不错 ……
可是对某些人就不好了. 没有敌人, 那电影要怎幺演.
所以空军一号这部电影, 坏人只好是前苏联军方余孽.
可是后来证明苏联好象没有真的这幺坏, 她们也没有走回头路的样子.
只好重新找坏人.
911 世贸大楼事件发生了, 阿拉伯人就做了代罪羔羊, 接着当假想中的敌人.
电视影集 24 小时反恐任务就是其代表.
这部影集到后面几季, 中国人出现了, 角色还不是纯粹的坏人. 其实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话题, 或许剧中的剧情代表着美国人大部分人的想法. 或是某人些想让美国人这样想的想法.
再广告一下, 24 小时反恐任务, 现在六季在美国快演完了. 一部影集可以演到有第六季, 表示真的值得一看.
刚刚讲的都是电视电影, 跟现实的社会有甚幺关系?
再看一下上面书中的原文.
这句话要表达的是说. 如果让人民有危机感, 恐惧感, 有一个敌人随时想危害你. 那要人民作幺事情就比较容易些, 最少不用每次都要找不同的借口.
书中所创造出来的敌人是生态危机, 电视电影创造出来的敌人是活生生的人.
可是…..
真的有那幺恐怖吗?
911 是真实的事件.
天候异常也好象真在发生.
可是 ….. 真的有那幺可怕吗?
我当然不是要大家不要有危机感.
而是要想想这些危机感所汇集出来的力量, 真的是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还是让某一些人能做他想做的事? 然后还要我们闭嘴.
书中没有答案, 我也没有答案, 可这是个好问题.
另一个主题 “血汗工厂的真相” 下次再讨论.

2007-05-17

无差异原则

你喜欢在上海工作或是安徽 ?
上海拥有十分方便的生活环境, 找工作容易, 薪资高. 可是消费高, 生活步调快.
安徽生活步调慢, 消费水准低. 可是生活不方便, 工作不容易找, 且薪资低.
你喜欢住在哪里 ?
这是书里面另一个主要的主题, 无差异原则.
说的是你不论决定住在哪里, 都是没有差异.
上海消费水平高, 所以会有部份人搬到安徽去.
直到大家觉得, 失去的上海生活便利和赚到的安徽消费水平, 保持了平衡.
安徽薪资低. 所以也会有些人决定搬到上海.
搬去上海的人潮会在, 上海的薪资, 安徽的消费水平找到平衡点.
所以不论你决定住哪里, 都是没差别.
如果国务院决定重点开发安徽, 要在五年之内和上海一样.
那会形成差异吗 ?
不会, 人开始在上海, 安徽的第三地苏北重新做选择.
所以最后还是没甚么差异 !
那总是会有一些事情不一样吧 ?
对 ! 拥有独占力量的人会获利.
安徽的房价开始上涨.
那为甚么每年还会有大批学生, 前往上海北京去找工作?
他们难道不知道无差异原则吗 ?
这是另一种独占力量.
拥有文凭相当于拥有一种独占力量, 当然独占力量强弱要看学生人数和人口的比例而定.
那民工 ? 也是独占力量 ?
对, 上海市民不愿意做劳力工作, 让愿意做的民工形成一股独占的力量.
所以除非拥有独占的力量, 不然住哪里都是一样的.
这也是拥有高度专业技术能力的人, 能坐领高薪的原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 就形成了独占力量.

独占的力量

正如前文所述, 如果要大家保护树木, 保护雨林, 最好的方式是让取得雨林的成本变贵.
可是成本要多贵才会让大家开始作环保.
可以砍伐多少树木, 要栽种多少树木, 也是一大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佳的方式, 是将雨林成为某一个人所独自拥有.
当雨林成为某人所独自拥有, 独自经营, 这些问题会自己找到平衡点.
就如同戏院老板, 小吃摊老板, 他会知道他自己店的定价要多少是最好的.
大家听过要保护雨林, 要保护犀牛. 可是应该没有人听过要保护鸡啊, 鸭啊, 牛 …..
为甚么这些动物就不需要保护 ?
因为养鸡场的老板会自动去做这些事.
所以如果我们为雨林也找一个负责人, 那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理论适用所有需要保护的东西, 如鲸鱼, 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排放执照, 好象就是这一理论的延伸.

2007-05-15

一本书的读书心得

这本书叫做 “The Armchair Economist : Economics and Everyday Life”, 中文翻译为 “生命中的经济游戏”.
买了好久也看过很多次, 每次看都会增加一些新的想法.
全书以一个观点来贯串讨论, 世界所有东西都是有价钱, 把所有东西换成金钱, 然后放在天平两端衡量.
随着年岁增长, 越发现世界好象真是这样.
最近天候异常, 替代能源概念股大涨, 就讲一个书中讨论环保的例子.
作者的女儿读幼儿园, 园中教她们用完纸杯, 洗洗可重复使用. 但经济学家爸爸觉得不对.
他把纸杯的价值, 为了重复使用纸杯的价值, 小女孩所花的时间, 为了洗杯子所损失的便利性, 用掉的水 ….. 通通换算成钱.
结论是不一定要重复使用纸杯!
要看那边换算出来的前比较多.
然后深入讨论为了纸杯所砍掉的树.
如果纸杯便宜到人们随手丢, 那就是树太便宜了.
如果要人们重复使用纸杯, 把环境保护宗教化是没用的.
唯一的方式就是让树贵一点, 人们自然会重复使用纸杯 …….
很有趣.
是一本有趣的书, 提出很多难以想象的想法来看世界.
你不会想要世界是这样, 可是可以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刚看完一半, 继续努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