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31

你對於 '吶喊' 所有認知都是錯的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style/article/munch-scream-british-museum-gbr-scli-intl/index.html

'吶喊' 是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 在藝術歷史上最有名的作品, 甚至擁有自己所屬的表情符號.

如果你認為這幅畫是呈現一個人在吶喊, 那麼你可能誤解蒙克作品的含意.

根據即將於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的藝術家展覽策展人朱莉婭.巴特魯姆 (Giulia Bartrum) 所述, '吶喊' 讓蒙克喚起個人對於奧斯陸壯觀日落的回憶, 天空和雲彩帶著戲劇性的紅色.

"血紅色的天空讓他感到非常焦慮" 巴特魯姆在電話中對 CNN 表示 "這件作品正反映出蒙克的個人情緒."

這位藝術家用德文在黑白版畫寫了一段話 : "我感受到大自然巨大的吶喊". 用手掩著耳朵, 這個幽靈般的圖像實際是在阻擋大自然的吶喊.


'絕望時刻'

巴特魯姆表示, 這個人物給她視覺感受是波紋的線條, 以及像是觸動音叉般震動的背景黑白條紋.

"很明顯是觸動到情緒", 巴特魯姆表示, 並補充說明這件藝術很容易被誤解是一個人在吶喊.

"你可以把自己心情和這件作品聯繫起來" 巴特魯姆表示 "每個人都有這種絕望的時刻."

多年來, 這個作品也被用於政治活動, 像是裁減核子武器運動, 但蒙克只是想表達個人情緒, 並無意圖用於公眾訊息上.

根據巴特魯姆表示, 即使終其一生都怕失去創作的能力, 即使後來創作速度不比從前, 他是個不輕易說出內心想法的人. 所以把情緒表現在創作上.

"你可以把圖像用在你想要的地方, 可以用在政治的用途" 巴特魯姆表示 "圖就在那裏就去用它."


脫歐的巧合

然而策展人提出警告, 不要把 "吶喊" 和英國脫離歐盟的爭論連接起來.

"我們原本不是計畫這個時間展覽" 巴特魯姆表示, 認為這時間只是 "純粹的巧合".

展覽的工作於五年前就開始, 將在 4 月 11 日到 7 月 21 日展出. "愛德華 蒙克: 愛和焦慮 (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 由大英博物館和奧斯陸蒙克博物館合作, 這次展覽該館借出大約 50 幅版畫.

這場即將到來的展覽, 是 45 年來蒙克在英國最大的作品展, 展覽還有其它亮點像是 "吸血鬼 2 (Vampire II)", "聖母瑪利亞 (Madonna)" 以及 "頭靠頭 (Head by Head).

2019-03-24

如何幫無人駕駛汽車買保險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3/21/cars/driverless-cars-insurance-liability-explained/index.html

倫敦 (CNN Business) - 科技巨頭和汽車製造商正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無人駕駛汽車, 承諾要讓道路更安全. 但是當車器發生碰撞時, 誰來支付這筆錢 ?

這個運輸革命給保險公司帶來關於責任, 資料以及未來收入的重要問題. 隨著無人駕駛汽車在許多市場上進行測試, 政策制定者也已經準備為新的狀況作準備.

在英國, 工作已經開始展開, 要確保自動駕駛汽車開上道路的時候, 相關監控法規已上路. 去年, 立法者批准自動及電動車輛法案 (Automated and Electric Vehicles AEV), 使得無人駕駛汽車發生道路事故時, 在保險政策和責任更為清楚.

而在其他地方 -- 像是美國 -- 目前規則還不確定.


責任 ?

英國 AXA 保險公司技術總監大衛.威廉斯 (David Williams) 說明, 英國法規確定了清楚的責任架構, 車主仍須購買符合道路交通規則的保單.

根據威廉斯的說法, 許多自動駕駛汽車能夠變換模式, 從自動駕駛換成駕駛員駕駛, 但是用兩種不同保險政策來含括每種情況會 "過於複雜".

因此, 車主需要購買一套包含兩種駕駛模式的保單. 保險公司還是持續支付賠償, 但如果事故是由於技術問題造成的, 將可從汽車製造商回收一些費用.

威廉斯預估道路事故會降低, 這意味保險公司將面臨索賠要求會變少. 他表示 "而且部分索賠費用會轉移到製造商身上".

保險公司希望在整個歐洲看到類似的法規.

歐洲保險 (Insurance Europe) 一般保險, 總體經濟及個人保險主管尼古拉斯.夏瑪爾 (Nicolas Jeanmart) 表示 "我們認為強制第三責任險在保護用路人的效果很好, 這個可以跟著技術的發展, 運用在像是網際網路以及自動駕駛汽車上面,"


更安全的道路

根據美國交通部國家公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數據, 有 94% 的車禍原因是人為疏失.

自動駕駛汽車可以消除人為疏失讓道路更安全 -- 降低保險費 -- 對車主而言. 威廉斯表示 "如果現在, 有 50% 的車輛更安全更少事故, 這意味著其他人為駕駛車輛事故也會變少,"

如果申請賠償涉及自動駕駛汽車, 更換損壞的技術零件像是感測器會讓初期成本增高. 但威廉斯認為, 隨著自動駕駛車輛大量生產, 成本會降低下來.

當事故發生, 有了新技術意味著對發生的過程和誰有過錯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夏瑪爾表示 "為了讓事故處理更快速更順利, 保險公司和其他合法利害關係者, 都可以查閱可以確認事故真相的車載重要資料, 以便責任可以正確分配,"


不斷變化的市場

保險公司預測, 轉向無人駕駛汽車最終會讓汽車保險費降低, 並產生新型態保險產品.

例如威廉斯提到, 保險公司可能會提供鼓勵車主更常使用自動駕駛模式的保險產品, 提供額外的激勵措施來反映降低的風險.

未來, 自動駕駛車輛可能允許分享車輛所有權, 這就意味著要有新形態的保險政策.

夏瑪爾表示 "即使車輛共享, 對車輛還是要投保, 不管是保費由車主支付或是其他人,"

2019-03-17

忘掉 hygge 吧; 現在斯堪地那維亞對於快樂生活最新的看法是 pyt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3/13/health/pyt-stress-happiness-partner/index.html

丹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 正好他們也發明一些很酷的字眼來讓自己快樂.

你或許聽過 "hygge (譯者註 : 沒有明確中文譯名, 念成 hoo-gah ㄏㄨˋ ㄍㄜ˙)", 這已經是許多書籍, 文章以及廣告探討的主題. 經常會被錯誤翻譯成 "舒適 (cozy)", 它真正的意義是在描述產生親密關係的過程 (譯者註 : hugge 有點類似台灣的小確幸, 但具有積極和正面的含意).

有另一個字 "pyt" -- 聽起來有點像是 "pid" -- 最近被丹麥人選為最常用的詞語, 打敗了 "dvæle" (流連忘返) 和 "krænkelsesparat" (準備冒犯).

Pyt 沒有精確的英文翻譯. 更像是一種養成健康想法來應對壓力的文化理念.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丹麥人和心理學家, 我認為這個字背後所代表的理念也可以適用於世界各地的人們.


一種往前的方式

Pyt 通常用於日常遇到麻煩事, 沮喪或是做錯事時的反應. 最貼切的英文詞彙是 "不用擔心 (Don't worry about it)" "發生了 (stuff happens)" 或是 "阿, 好吧 (oh, well)".

或許是在廚房打碎玻璃, 然後聳聳肩說聲 "pyt". 也可能是看到夾在雨刷下亂停車罰單, 或是因為憤怒感到悶熱, 搖搖頭低聲說句 "pyt".

重點是, 接受它並重新再來. 提醒, 後退, 重新聚焦而不要過度反應. 不去責難, 放下之後再繼續往前.

你可能會用 "pyt" 來面對你所遇到的情況 -- "pyt, 這是一個愚蠢的說法" -- 或是用來支持另一個人 -- "pyt, 不用擔心你同事的麻木不仁".

Pyt 可以減輕壓力, 因為它是一種真心的想鼓勵自己和別人, 不要因為日常輕微的挫折就陷入困境. 一位丹麥的商界領袖建議, 知道何時在工作之中說 "pyt", 可以帶來更多工作的滿意度.


不要去責備別人

許多心理研究, 致力於了解我們如何解釋及反應別人的行為.

研究顯示, 當我們日常的麻煩減少時, 我們會更快樂更長壽. 在一些情況之下, 麻煩可能是來至於我們如何解讀我們周圍所發生的事情.

Pyt 可以幫助大家不要去責怪別人. 例如約會遲到了, 而有個人在你前面慢慢開車. 會讓人感覺到個人的非理性情緒都上來了.

研究顯示, 當我們認為某人的行為是無能, 意向性或行為不好時, 我們會感覺到憤怒.

但說聲 "pyt" 會讓你決定不要讓別人的行為控制你, 打擾你; 就像是 "鴨子抖落背上的水珠 (water off a duck's back)" 一樣. 你可以使用其他的策略選擇, 像是思考條件限制 -- 或許你的司機生病了 -- 又或是這兩個小時內會出現的問題, 這兩天或是這兩周.

當然, 你不能發生嚴重問題還回答 "pyt". 當你要承擔責任時就不能用這個字. 這個字也不能用來當成無所作為的藉口.

教授積極心理學的丹麥人也寫過, 如果上生活中使用過多的 pyt 對你的生活並不健康, 特別是他們所關心的核心需求和價值.


按個 pyt 按鈕

放鬆也可以透過像是在大自然中散步, 瑜珈或調和運動, 鍛鍊自己, 寫日記或是從事創造性的事情.

或是你也可以找個 pyt 按鈕. 丹麥老師使用 pyt 按鈕來教學生如何放手. 老師發現 pyt 按鈕可以幫助孩子面對小挫折 -- "我輸了比賽" 或是 "我找不到最喜歡的筆" -- 讓他們知道所有一切並不完美.

這是非常重要要學習的技能. 研究證實完美主義和憂慮和抑鬱有所關聯. 但是, 善待自己和社會協助可以防止完美主義者有這些負面結果.

最近幾年, pyt 按鈕在丹麥成年人之中越來越受歡迎, 你可以在家自己做一個或是去買一個, 當你去按它, 它會說丹麥話的 "pyt pyt pyt" 和 "深呼吸, 一切都會沒事 (breathe deeply, it will all be okay)".

在這種情況, 或許英文也有個類似的 : 按一下, 讓一切重新開始.

2019-03-10

世界上 30 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有 22 個在印度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3/04/health/most-polluted-cities-india-china-intl/index.html

香港 (CNN) - 根據最新研究, 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前十名城市裡面有八個在印度, 而先前霧霾很嚴重的中國在這次有很明顯的進步.

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古爾岡 (Gurugram),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 (Greenpeace) 和 AirVisual 調查, 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2018 年平均空氣品質指數為 135.8 -- 大約是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EPA US En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健康標準值的三倍.

去年兩個月裡, 古爾岡的 AQI 值 -- 量測微塵粒子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PM 2.5 -- 超過 200. 已經是 EPA 認為 "非常不健康 (very unhealthy)" 程度, 同時警告如果暴露在空氣之中 "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很嚴重的健康影響 (everyone may experience more serious health effects)".

根據這項研究, 空氣汙染在今年將造成全球大約七百萬人提早死亡, 以及重大的經濟影響.

"空氣汙染奪走我們的生命和未來" 綠色和平組織東南亞執行董事耶布.薩諾 (Yeb Sano) 表示 "除了喪失生命之外, 估計全球將損失 2,250 億美元的人力成本, 以及數萬億美元的醫療支出. 這些將造成我們健康和金錢巨大的影響."

這些問題在南亞特別嚴重. 二十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有十八個在印度,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包括主要人口密集的拉合爾 (Lahore), 德里 (Delhi) 以及達卡 (Dhaka), 這幾個城市在去年的調查中分別位居第十名, 十一名以及第十七名.

研究表示, 氣候變遷 "會改變大氣情況和增加森林大火, 使得空氣汙染更為嚴重", 同時也注意到全球暖化的關鍵原因, 燃燒石化燃料, 這也是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

薩諾表示 "很顯而易見, 共通的原因是燃燒石化燃料 -- 煤, 油和天然氣 -- 而砍伐森林讓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所以我們要我們的領導人認真思考這個關於我們健康的問題, 經由改變燃燒石化燃料來改善氣候變遷, 同時面對實際空氣品質的問題, 如此才可能採取方案來解決這場健康和氣候的危機"

雖然南亞國家和中國受影響最為嚴重, 但空氣汙染是全球性的問題.

這份研究報告量測了三千個城市, 其中 64% 城市超過世界衛生組織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所制定年度 PM 2.5 暴露標準.

PM 2.5 包含像是硫酸鹽, 硝酸鹽和黑碳等, 這些汙染物會進入肺部和心血管系統. 暴露於這些微塵粒子會引發肺部和心臟相關疾病, 並可能損壞認知和免疫系統.

報告中, 位於中東和非洲的每個城市都超過 WHO PM 2.5 的標準, 南亞有 95% 的城市超過標準, 而東亞是 89%.

這份報告提醒 "由於許多地區缺少最新公共空氣品質資訊, 所以這些區域沒有包含在這次報告中, 實際超過 WHO PM 2.5 標準的城市可能會高出很多,"

報告中一個亮點是中國, 曾經是都市空氣品質最差的指標國家. 這份報告顯示 2017 年到 2018 年中國都市污染物平均下降了 12%. 在協調努力控制空氣汙染之下, 首都北京已經掉出汙染城市一百名之外.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和 AirVisual 的報告, 中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是在遙遠西方的和田. 曾經排名全國第一的保定目前排在 33 名. 2015 年 CNN 訪問當地, 當地居民表示由於空氣霧霾的緣故, 他們經常看不到鄰居的房子.

雖然中國有所改善, 然而鄰近的許多國家汙染情況卻大幅增加, 包括印尼, 南韓, 越南以及泰國.

今年一月, 曼谷當局派出具有特殊降雨功能的飛機 -- 這是大家所知人工降雨技術 -- 用來減輕泰國首都持續性的汙染. 同一個月, 南韓, 中國和印度城市空氣污染狀況, 由於冬季燃燒燃料變得特別嚴重.

2019-03-03

面對具侵略的北京, 台灣總統要世界注意

原文 : https://edition.cnn.com/2019/02/19/asia/tsai-ing-wen-china-us-interview-intl/index.html

台北, 台灣 (CNN) - 面對越來越具威脅的北京政府, 台灣總統蔡英文對亞洲提出警示.

接受 CNN 獨家專訪, 蔡總統表示, 面對中國的威脅是 "每天" 都在增加, 正符合習近平主席更為自信的外交政策.

蔡總統表示 "今天是台灣, 任何在這個區域的國家, 大家會問下一個是誰 ? -- 如果不服從中國的意願, 就會面臨相同軍事威脅,"

台灣和中國在最近的距離只有 130 公里 (81 英里).

1949 年七十年前內戰之後, 分裂的雙方就維持著不安定的休戰狀態.

統一一直是中國執政共產黨的長期目標, 認為民主自治的台灣 -- 居住了兩千三百萬人的島嶼 -- 是個叛離的省分.

但 2016 年, 蔡英文以及其支持獨立的民進黨 (DPP) 在選舉中取得政權, 兩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就不斷緊繃.

北京政府持續在外交和經濟加大對台灣的壓力, 鄰近海域進行實彈演習, 派出轟 6 (H-6K) 轟炸機和監視飛機繞台飛行.

蔡總統表示 "隨著中國日趨強大更具野心, 我們面臨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我們的挑戰在於是否能獨立的存在, 安全, 繁榮以及民主能否維持. 這是台灣目前最大的議題."

數十多年來, 台灣對中國軍事行動威脅安全保障, 一直依賴著非官方盟友美國. 但當被直接問起, 蔡總統不願意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她是否相信美國總統川普會來幫助她.

相對的, 台灣領導人認為, 面對中國軍隊現代化 "不平衡的戰爭 (imbalanced war)", 台灣會專注於自身的防禦能力.

她表示 "我們必須隨時準備好,"

CNN 已經聯繫中國台灣事務辦公室, 對以上徵求意見.


'持續的威脅'

作為台灣第一位民選女總統, 在國民黨試圖向中國靠攏, 蔡總統就任之後採取反北京態度.

面對國內反對她的政策, 台灣經濟努力要和大陸保持同步, 她的聲望正持續下滑中.

去年十一月地方選舉, 蔡總統以及民進黨遭受慘敗, 台灣全島輸了 10%. 蔡總統表示, 2018 年的結果是由於她所認為 "最具挑戰" 的國內改革這項議題所致.

蔡總統表示 "因為我們剛要開始, 人們無法感受太多改革之後的成果,"

蔡總統向 CNN 透露, 這個挫折並未讓她打消 2020 年的總統之路. "現任總統總是希望能為國家做更多事情."

中國的習近平可能不太喜歡蔡總統的第二任期. 至從她上任以來, 中國政府持續對官方名稱為中華民國的台灣施壓, 相對的大陸的正式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今年一月, 習近平在一次具里程碑意義的談話中表示, 中國和台灣要 "和平統一 (peaceful reunification)", 警告台灣獨立是 "死路一條 (dead end)".

中國領導人表示 "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蔡總統表示, 席主席一月的談話引起台灣內部的關注. 她表示台灣拒絕成為另一個香港或澳門 -- 這兩個半自治的城市都在北京統治之下.

她表示 "(這個談話) 令人震驚, 台灣獨立存在的事實可能會改變,"

但蔡總統認為, 北京的威脅及恐嚇只對習近平的目標起反作用, 只會加速台灣遠離共產黨, 強化大家對民主的支持.

她表示 "中國或許覺得這個 (壓力) 會讓台灣民眾感到失敗, 打擊到士氣. 但每次這種舉動只會讓台灣人民對中國感到沮喪及疏遠."

"中國這些舉動在台灣只會令人反感."


和川普關係更緊密

一月台灣舉行軍事演習以防止大陸軍隊入侵. 演習照片戲劇性展示直升機和火炮實彈射擊畫面.

蔡總統表示, 面對中國快速現代化, 她加強台灣軍隊能力. 她說, 對中國第一個可能的動作, 台灣 "7 天 24 小時戒備".

她表示 "我們期待, 我們可以經歷中國第一波攻擊, 然後世界上其他國家可以站出來對中國施展強大壓力,"

蔡總統沒有具體說明, 對中國施展任何壓力最有可能是來至於華盛頓. 多年以來, 美國默默提供面對北京的保護.

川普掌權之後, 華盛頓和北京關係越來越密切, 美國政治人物更加支持軍售和對台灣的支持.

2018 年川普簽屬台灣旅行法 (law the Taiwan Travel Act), 鼓勵  "美國和台灣各層級官員相互訪問". 幾個月後, 美國批准出售潛水艇零件給台灣.

六月, 美國耗資兩億五千五百萬美金的實質大使館在台灣開幕, 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美國在台協會.

世界上許多領袖批評川普總統關注美國國內利益而犧牲了國際社會, 但蔡總統表示她並不如此認為.

她表示 "任何一位總統在做出決策之前, 都必須考量許多因素, 特別是針對國內事務的決策. 這也是為什麼川普總統一直強調 '美國第一'".

川普打破了數十年協定接受了蔡總統打來的電話, 簡短的電話祝賀川普 2016 年當選美國總統, 但雙方並未親自會面.

今年可能有個改變的外在機會. 由共和黨參議員柯瑞.賈德納 (Cory Gardner) 所帶領的一群議員, 要求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裴洛西 (Nancy Pelosi), 邀請蔡總統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言.

但蔡總統拒絕透露她是否會接受要求去演說, 如果這件事持續進行勢必激怒中國.

"這不是一個簡單邀請和接受的問題" 蔡總統表示 "是否到華盛頓演說取決於這個行為是否對台灣有利, 是否穩定對美國以及這個區域的關係."

美國一直很小心, 最少在公開場合上, 迎合所謂的 "一個中國" 政策, 就是承認北京自認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 由於這項政策, 所以美國大使館是在北京而不是在台北.

但美國也一直對台灣地位保持著謹慎態度, 鼓勵雙方對話來解決長期存在的爭議.


被夾在中間

川普外交政策對台灣來說並不是好消息.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試圖降低貿易逆差, 台灣被夾在美國和中國的中間.

"台灣和美國有許多貿易和經濟的活動, 並且在中國也有許多投資和貿易," 蔡總統表示 "我們必須確保我們能夠減輕任何對台灣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

蔡總統表示, 目前尚無明確貿易爭端的現象, 她會採取行動來保護台灣, 包括政府支出來刺激國內消費及投資.

蔡總統表示 "所以我們的經濟成長可以由國內需求來驅動, 而不是過度依賴出口,"

雖然貿易戰爭可能帶給台灣出口困境, 但也可能是台灣科技產業的機會.

由於擔心安全潛在威脅, 美國目前正加大對中國技術的懷疑態度, 特別是電信巨頭華為.

美國副總統麥克.彭斯 (Mike Pence) 以及國務卿麥克.蓬佩奧 (Mike Pompeo) 都警告各國, 使用中國 5G 行動電話技術會讓和美國的合作變得更困難.

蔡總統表示不像中國產品一樣, 其他國家對台灣技術不會有這種安全顧慮. 她表示 "台灣是製造這種產品非常安全的地方,"

"我們製造及設計的許多高科技產品, 像是半導體, 在全世界的生產是排在第一名."


台灣面臨中國打壓

對蔡總統訪問過程中, 她描述中的台灣面對中國是比較弱勢, 自由以及世界民主的第一道防線.

她表示 "如果充滿民主活力支持普世價值, 以及遵循國際規則的國家被中國所毀滅, 這會是全球民主第一大潰敗,"

在這背景之下, 台灣, 中國以及美國的軍事緊張持續升溫.

2019 年一月, 華盛頓派遣兩艘軍艦, 麥坎貝爾號驅逐艦 (USS McCampbell) 以及華德.狄爾號補給艦 (USNS Walter S.Diehl) 穿越台灣海峽, 這訊息表達出對北京的蔑視.

今年二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布宣傳影片, 把中國噴射戰機和轟炸機和台灣著名地標放在一起.

作為回應, 台灣軍方公布軍隊, 坦克和爆破戲劇性照片, 跟著簡短的訊息 -- "7 天 24 小時待命".

蔡總統表示, 中國希望成為 "全球霸權 (global hegemony)", 如果習近平將注意力轉到國外, 台灣將會是 "第一個受到打擊  (first to be hit)".

她表示 "我認為這議題不只是台灣受到攻擊, 而是反映出中國願意為其擴張主義政策來使用武力的問題,"

"這不僅是台灣利益的賭注, 這也關係到整個區域, 或甚至整個世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