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3

凌志汽车与橄揽树谈两岸关系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来至于孤独木的统独争论, 文章很精采留言也相当有深度, 不少人引经据典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惜有交集的并不多, 有点陷入胶着的感觉.
这很正常, 人只要讨论到无法客观评量的话题, 总是不容易有共通的结论. 除非能找到一个可以量化评量的方式, 或是有办法让双方站在相同的高度, 不然各说各话的情况很容易出现.
我现在重提这一话题, 并不是想要再次点燃战火加入战局, 而想在这个讨论中, 看看除了情绪和激情外, 是否还有其它的选择方式?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一问题, 统与独.
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 作任何讨论任何决定之前, 有一件事一定要先作, 现况分析.
不论你对哪个决定已有事先的偏好, 绝对不能忽略现况, 而且一定要以现况作为分析基础, 来导引出想法进而有数据, 以数据来作出决定.
单以情绪和激情所作成的决定, 很少会以成功收场的.
那两岸的现况是如何 ?

中国以大国崛起的型态日渐强大.
台湾在大陆的压力下, 国际地位日渐边缘化 ?
台湾大陆之间经济关系日渐密切, 已经密不可分 ?
中国日渐亦高涨的统一台湾压力, 不惜以武力解决 ?
.........

当然, 两岸要拿来分析的现况当然不只这些, 应该还有许多项是该列未列的.
但光从上面这几项, 我们好象就发现另一个问题.
除了第一项比较确定肯定外, 其它几项我们对现况的了解好象不清楚!
为甚么 ?
没数据 ?
如果真要从数据分析下去, 接下来的讨论就很无趣了. 而且我不是专业人士, 所以如果我真要提这方面的数据, 请不要相信我, 这就像劝告大家生病要去医院看医生, 不要在听信夜市卖药的, 因为这都不是我们的专业.

那接下来怎么办 ? 谈不下去了 ?
那边出问题就由那边着手, 现况不清楚, 就讨论一下为甚么现况会不清楚!

重新澄清引导一下问题.
不清楚是因为平时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消息, 工作不是跟这个相关, 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资料, 而且大陆人很少遇过台湾人, 台湾人也很少跟大陆人有深入了解的机会 ......
所以 .....
要多关心时事, 多认识台湾人, 多认识大陆人 .......
又撞到墙, 讨论不下去了......

如果真要在这边兜圈子, 真的会一辈子走不出去.
我们或许应该由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看能不能找到另一条出路.

有一本书出版了很久, 但人们并不太注意他, 而且慢慢忘记了, 直到最近原作者又出了一本畅销书, 先前那本书才又有人提起.
这位作家叫 "托马斯-弗里德曼" (Thomas L. Friedman), 那本畅销书叫 "世界是平的" (The World Is Flat). 我想要提的是他的前本着作 "凌志汽车与橄揽树"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作者是位记者, 他写这本书来至于两次的采访经验, 一次在中东, 一次在日本.
有一次他到日本, 采访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参观丰田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工厂, 看日本人如何制作高级的凌志汽车(Lexus).
当采访完, 坐在回东京的新干线, 回想起刚刚所看到的汽车制造过程, 每个人, 包含看得到的丰田汽车员工, 及看不到的丰田汽车外包厂商, 和世界各地每个对制造这高级汽车有贡献无名英雄. 每个人尽心尽力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终能造成这样一部高级车, 作者对这过程相当感动.
作者所想到的是, 因为全球化所以成就了这样一部车, 作者所感动的是全球化的力量.
接着, 他又回想起前一阵子, 去中东采访当地战争的情况.
中东的战争起因于, 以色列人建国在原巴勒斯坦居住地的土地上.
作者把这问题的原因简化为, 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在争论这块土地上的橄揽树, 应该归属于谁? 虽然我们都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 我想作者也会知道.
凌志汽车代表的全球化的力量, 橄揽树代表的是前人所留下的传统及文化.
全球化是一个趋势, 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力量, 可是传统文化又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所坚定的信仰. 如果两者力量发生冲突, 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书中所要讨论的重点, 都是围绕在这主题, 但作者只提出这一问题, 并未给我们答案.

我记得第一次看 "凌志汽车与橄揽树" 这书, 距今应该有十年了.
十年后的现在, 作者又出了本 "世界是平的".
但书里面橄揽树没有了, 全书都在谈凌志汽车, 全球化这议题.
这代表甚么 ? 这代表作者经过十年的观察, 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覆天盖地的袭卷过来, 没有人可以逃得过.
那我们心中宝贵的橄揽树这议题该怎么办? 那只能看谁重视, 谁就自己想办法了 ....

在 "凌志汽车与橄揽树" 这本书中提到一个 "黄金拱门防御理论". 黄金拱门讲得是麦当劳这西方快餐餐厅.
理论的意思是说, 世界上的国家, 只要相互国家之内都有麦当劳, 这两个国家就不会相互发生战争.
作者所隐含的意思是说, 只要经济化全球化到一定程度, 国家之内的人民富裕到一个地步, 就不太可能因为橄揽树的原因兴起战争.
记住, 这已经是作者十年前所发现的观点.

十年之后呢 ?
十年之后的 "世界是平的" 更把这理论扩大成 "戴尔防御理论", 讲的就直接是台海两岸.
戴尔是家国际大公司, 主要业务是销售计算机产品, 其零件主要的下包厂商, 有绝大多数是台商, 可是工厂都是在大陆.
理论内容是说, 只要两个国家产品供应链已经密不可分, 那发生战争的机会就不高.
机会不高的意思是说, 全世界不会容许两岸战争, 导致全球化的信息产业出问题, 两岸人民也不会希望牺牲经济, 去打一场意气用事的战争, 因为世界会受伤, 但伤得最重还会是两岸人民.
可是作者也不太能肯定台海战争是否真的不会发生, 所以书中又附带说明, 举了个在印度实际发生的例子.
印度在软件业上, 长时间的经营, 已经替代了许多美国大企业的 IT 工作, 美国企业长期依赖印度的软件公司, 已经到达紧密不可分了.
可是 2002 年, 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喀什米尔, 边界发生冲突危机, 战争面临即将爆发的情况, 一个典型橄揽树的战争.
战争可能爆发的因素, 顿时让美国企业紧张起来了.
美国企业的态度是, 你们和巴基斯坦的橄揽树问题你们要自己处理好, 如果处理不好妨碍到我们凌志汽车的生产, 那未来是否要继续和印度合作, 就可得考虑了.
战争最后并未爆发, 所以印度的软件业可以继续发展. 其中凌志汽车的效用, 发挥了极大的效果.

以上提了这么多橄揽树啊 ! 凌志汽车的要做甚么 ?
回归到我们所讨论的统一或独立话题, 大家不可否认这话题是个橄揽树的问题吧 ?
除了海峡两岸的人民之外, 会真的关心谁该拥有这棵橄揽树的人大概不多吧 ! 或是说, 全世界的人应该比较关心台海战争对他们利益的影响.
但是如果海峡两岸的人民因为橄揽树的缘故, 影响到全球凌志汽车的生产, 那世界会让海峡两岸的人民自尝恶果.
"世界是平的" 这书中,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边界危机提到, 全球化对印度的警告, 今天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 将工作外包给印度, 就是希望能有一个较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已经是平的世界, 你们只会有一次机会改正过来, 如果没有好好把握, 未来要我们再回来是不太可能的.
在那次危机的发生, 让印度许多人都感受到全球化的威力, 包含印度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

两岸的讨论讲到目前为止, 应该已经可以对现况作下一些初步的结论了吧 !
这议题已经不是, 两岸人民想要如何就能如何了, 有一条警戒线在那里, 只要犯规, 全世界都会让你们俩个好看.
讲白一点就是, 你们俩个要如何相处我们不管, 可是就是不准打架, 否则我们会把你们俩个修理得更凄惨.
讲到这里, 我有相当合理的怀疑, 我想陈水扁相当清楚有这条警戒线在. 中国, 美国全世界都在看, 可是他就想试试这条线的深浅, 全球化的容忍程度.
所以今天弄一下正名, 明天搞一下中正纪念堂, 后天再乱讲一下甚么话. 把中国, 美国全世界弄得牙痒养的, 可是又对他没辄.
我只能说他在走钢丝, 拿两岸人民在开玩笑, 因为万一不小心摔死, 也不会是他, 会是两岸无辜的人民.

橄揽树与凌志汽车啊! 甚虑 !

大家回想一下, 为甚么每次讨论统独问题, 都是围绕在橄揽树周围转.
可是除了我们之外, 全世界大家好象都比较关心凌志汽车.
而且好象只有这话题, 我们才会用橄揽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而其它事情, 诸如工作, 生活, 购物, 我们都已经采用凌志汽车的方式思考了 ?
例如大家会用美国的软件, 日本的电气, 台湾中国的信息产品, 想买德国的汽车. 可是话题一到中国与台湾的未来, 就好象全世界只剩下台湾一个地方.
所以我要在这里建议大家, 如果以橄揽树的方式无法取得共识, 又无法在这圈子里面跳出来, 那我们是否也用凌志汽车的角度来讨论这问题.
讲白一点就是要大家放下火气, 想一下统一或独立对我个人有无实质的好处 ?

或许大家一下子想不起来, 两岸和平相处对我个人有甚么实质的利益.
那我就跟各位提醒一下, 台湾上市公司, 有多少是跟大陆有绝对利益关系.
我手边没数字, 不过想想郭台铭的鸿海主力工厂, 联发科的手机芯片, 台塑的下游客户 .... 应该还有其它, 但我不知道的一定比知道的多得多.
那或许有人会问, 美国人也赚中国的钱, 他们也没想要跟中国统一!
对!
可是美国跟中国没有橄揽树的问题在, 也没有那条警戒线要遵守.
那台湾怎么那么倒霉, 一定要面对这种事 ?
如果真要这样想, 那我也没办法, 痛心疾首也不能改变这事实.
可是我能不能换个比较积极的想法 ? 凡事有失必有得, 台湾跟中国有橄揽树的问题, 那能不能有些利益只能台湾独享 ? 别人别想染指 ?
有, 而且已经发生了很久, 就是相同的语言, 生活习惯和习俗, 让在大陆做生意的台湾人, 比日本人, 韩国人, 美国人占优势.
如果各位台湾人有资金在股票市场, 那你就已经享受中国所带来的利益了.
这就是为甚么两岸一有好消息股票就涨, 出现坏消息股市就跌的原因.

听起来还是跟我个人利益无关. 对, 如果你还不是在全球化中的一环, 以上所述会跟你没关.
可是如果两岸有一方越了线, 战争爆发起来, 那你应该也会属于那种跑不掉的人.
不论你是在大陆或是在台湾, 经历的战争你还能活着下来, 你还要面临一无所有的生活.
所以目前的你就已经在享受这利益了.
以上是现况, 不论我们的感受感觉是甚么, 他就是已经存在发生, 还且两岸关系还会日渐密切不可分.

应该又会有人说, 不管你如何说, 我就是对他有意见, 你看看他, 用飞弹瞄准我们, 在国际地位孤立我们, 生活习惯又不好, 我是跟他没办法共同生活.
对, 有些人长期生活在台湾, 看不起生活水准比我们差的人或事, 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现况还是会有所不满.
那我也只能说, 如果你们可以用你们的专长, 在不依赖大陆的情况赚取足够自己生活的钱, 那你或许可以这么想这么作.
但你可以这么想这么作, 不见得就可以代表台湾发言, 说我们可以自立于大陆, 可以忽略全球化 .....
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发言.
当然我写这个也只代表我自己发言. 再次提醒本篇文章主题 : 希望大家再两岸议题上, 由利益这角度去考量.

所以大多数依赖大陆生活, 已经面对或即将面对这些事情的人, 我希望大家能透过沟通来取消两岸隔阂.
我现在在大陆工作. 刚来之前, 前辈会提醒不要跟大陆人谈政治话题.
但现在我会, 而且公开讨论, 至少在我主持的会议里. 讨论完工作主题, 延伸工作的一些情况, 我会对比到目前社会情况去谈.
例如工作上遇到问题需要微软协助, 可是微软的支持不好, 就会有人抱怨中国应该要有自己的微软, 我就会延伸话题说,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另一个中国式的微软 .....
然后引导到一些经济话题的讨论 .... 微软现在以全世界的力量都作不好, 如果真有中国的微软, 支持不见得会比现在好, 而且国家资源如果花在这里, 那安徽, 苏北这些较贫穷地区的人就会照顾不到.
诸如类似的话题, 有时候还会发生擦枪走火的情况, 不过只要秉持着坦诚的方式沟通, 都会有达成相同结论的感觉.
大陆人对民进党及陈水扁印象会好的人, 我从来没看过. 所以在国务机要费那段时间, 他们感觉找到了把柄然后在讨论这话题.
我就藉一些机会场合把国务机要费, SOGO 案前后作了介绍了一下, 结果有位大陆同事下了个结论, 这事情在大陆不算甚么.
当然我就延伸着讨论台湾民主过程. 这以前在台湾也没人敢讲甚么, 可是现在台湾发展成这样的情况, 如果总统想法还没跟得上, 那民众就会让他知道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而且大陆未来也是会走上相同的路, 现在的种种以后都可能会不一样了.
我发现, 只要放开胸怀, 他们甚么都愿意讨论, 而且还蛮热烈的, 比讨论工作还热烈... 这好象没甚么好得意的.
以上讲了那么多, 只是要表现, 只要肯沟通, 那双方的障碍就会少一些, 如果还能以对方的处境来考虑, 那可以达成协议的情况更容易发生.
说实在, 我遇到真正很无理的大陆人, 还真的不多, 特别如果你去了解他作事的动机.

那我牺牲这些, 又跟我们自身的利益有甚么关系 ?
我的答案是, 如果中国可以如预期一样强大, 这就是大家未来潜在的利益.
大陆目前要改善, 要学习的地方还相当多, 但只要大家让他强大的速度加快, 那他回报给我们的就会越多越快.

我想大家应该都不反对, 未来不论是统一或独立还是有第三种选择, 台湾一定不可能自立于中国而独自生存.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 不论你喜不喜欢, 他就是会发生.
或是换另一角度来讲一下这话, 未来美国对于中国或台湾的依赖一定会越来越深, 绝对不可能自立于中国或台湾而独自生存.
这话有点怪, 可是逻辑上讲得通, 而且现实情况确是如此, 除非有人不想遵守规则想跨越警戒线, 那一切会再重新洗牌.
换句话来说, 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在找有利的事, 找到了, 就想尽办法让这利益发生在自己身上.
中国崛起是个相当大的利益, 全世界都想分一杯羹. 而台湾反而因为橄揽树的原因, 算是拿到进场的第一号门票, 已经有了先天上的优势, 接下来就看大家如何经营.

我上面说过, 我曾跟同事利用一些机会, 聊一些他们没办法想到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类似话题, 有个同事下了个结论. 如果中国一直强大, 跟现在美国一样, 而台湾未来跟日本一样, 那时候再谈统一, 应该就比现在简单.
说实在, 大陆同事能说这句话是不简单. 一方面他已经脱离激情的想法, 回归到实际面. 另一方面其中隐含着, 对, 我现在配不上妳, 给我一些时间, 我会赚很多钱, 然后再回来娶妳. 以大陆人强烈的自尊心, 要他们低头是相当不简单.

可是有人一定会说, 就算是中国未来跟美国一样, 未来有很大潜在的利益, 台湾不见得要跟中国统一, 就算是拿到第一号门票, 我们也不见得一定要进场.
对! 这是站在橄揽树这角度, 回答这一问题的标准答案.

那如果站利益这角度, 应该是甚么答案 ?
我们先换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问题.
如果美国突然间宣布, 凡是持有台湾护照的人, 只要提出申请, 可以持有美国护照, 享有美国国民公民权 ......
大家觉得会有多少台湾人去申请 ?
大家想想这问题, 我不为大家作决定.
但就我而言, 我倒是真会去申请. 但我要先声明, 我申请不代表我不爱台湾, 也不代表我是否赞成或反对和美国合并, 更不能说我不爱台湾, 没有台湾人的尊严.
情势让我能多一种选择, 我基于我自身利益去作了这选择, 而且我不觉得我的所作所为是践踏台湾的人格矮化台湾.
今天如果美国不能让我有所选择, 未来中国如果把这扇门专开给台湾居民, 我又为甚么要去拒绝 ?

说实话, 今天现实的情况, 已经不容许台湾脱离大陆, 那为甚么不去思考如何利用语言, 生活习惯, 习俗相近等种种优势, 去思考如何能让我取得最大利益.
以上所述, 我不觉得是我独家发现.
为甚么? 只要看看目前有多少台湾人在大陆, 这些人又对台湾反匮了多少利益就可知道.
大陆回报给台湾的是市场及利益, 台湾回报给大陆的是管理及资金, 双方互得其利, 别人想插手介入还不容易, 这种绝佳的组合不继续下去, 为甚么还会去想打仗的事呢 ?
我谈了这么多, 只是让各位面在临到两岸议题, 如果以橄揽树的讨论方式找不到出口, 换个方式思考, 利益.

我相当同意现在确实不是 "执行" 统一或独立的好时机, 因为两岸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来克服, 想法需要时间来培养.
不能 "执行" 那应该可以讨论吧 ? 当然可以, 可是有条警戒线在那里, 跨越之后的后果是相当严重. 所以这问题就再拖着吧 !

2007-06-10

超级星光大道及达人文化

最近超级星光大道这节目蛮红的. 虽然身在大陆工作, 但同事都会讨论起这节目, 更不用提各大 Blog 热情的响应.
所以今天有空就看了一下, 验证一下是否真的有那么好看.

大家一直讨论支持的杨宗纬真是不简单, 他唱的地狱歌曲, 真的会让人感到把心勾出来, 千回百转.
真是好看的节目, 这下子有话题可以跟同事聊聊这节目, 而下周我也会是这节目的忠实观众.

当然我又要把大家喜欢的节目, 感性的东西, 拿来开肠破肚作一个分析.

我一直觉得, 现在是一个精益求精的社会, 凡事求新求变, 已经没有学了一样东西, 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情况出现了.
大家会过得很辛苦, 可是只要功夫用得深, 总能会有出头的机会.

这节目会成功, 观众多, 我觉得有三大主要因素 :
优秀的演唱者
唱作俱佳的主持人
专业内涵深厚的评审
接下来当然就一一说明, 因为我对音乐专业没甚么研究, 所以有关音乐方面的评断仅能用感觉.

优秀的演唱者
这是节目的主要卖点, 而且撑起这卖点的几位歌手实力都相当好, 节目制作单位可以找到阵容这么整齐的一群人, 真是相当不容易.
不过说实在, 这几位歌手的外型, 对比目前的偶像歌手, 好象还差得蛮大一截. 可是他们可以凭着专业, 赢得一大群支持者, 说明这真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每个人都可以用专业来闯出一片天.
再来就是, 现代社会真的越来越多元, 在工作赚钱之余, 社会上已经可以让这些喜欢唱歌的人, 尽情发挥并赢得尊重,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另一件事情就是有关杨宗纬地狱歌曲 - 雨天. 歌是孙燕姿原唱, 可是没甚么印象. 上网查了一下, 发现听过, 再重听一次还是印象不深.
我不禁对杨宗纬有所敬佩, 可以把一首原唱不怎么起眼的歌, 诠释地如此感人, 可见其功夫下得深.
相对的, 那些以唱歌为业的歌手要多加一把劲, 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唱作俱佳的主持人
很久没看陶子主持节目了, 想不到他主持功力变得这么深.
我觉得这节目好看, 主持人最少占一半功劳. 因为大家如果只是听这些歌手唱唱歌, 有趣程度会打很大的折扣.
如果没有主持人绝佳的串场, 那些观众及评审也难以发挥绿叶衬托的功效.
最重要的是, 陶子的笑点都是突然天外飞来一笔式, 没有人工斧造的痕迹.
聪明, 机智, 感性, 深度加上长时间的用功, 陶子已经在主持界开创出自己的蓝海.
面对着深度日渐增加的观众群, 陶子应该可以让观众在吴宗宪, 胡瓜这些人之外多一种选择.

专业内涵深厚的评审
今天出席的几位评审, 都是从事歌唱事业一二十年的人, 以他们在歌唱界的历练及经验, 对于评审这一职责十分称职.
在每个歌手的演唱过后所作的评论, 也都相当中肯.
其实我不应该下这评断, 因为我无法精确判断他们的建议评断是否客观正确, 但我能感觉到他们所说的话有一股说服力.
例如有位评审提到, 这些歌手接下来应该去学学跳舞, 我就蛮赞同.
听完相当吸引人, 动听的歌曲之后, 再听听这些评审的评论, 令人感觉到我们也是能用评审相同的角度来欣赏歌曲, 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一种学习自我提升的感觉.
这也是节目的一大卖点, 由评审引导我们, 让我们知道歌曲也能如此欣赏.
对于这些评审在电视上评论这些, 他们压力应该也相当大. 一方面是歌手的拥护者, 一方面要小心翼翼的作评分, 如果有丝毫不专业的情况显露出来, 面对的是一群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的观众.
对于这些评审, 个人也有小小的建议, 建议他们多看些有深度人文相关书籍.
我相信这些评审在他们心中, 应该可以用他们专业给出正确的判断, 但是要诉诸言语, 好象差那么一点. 特别是要评断歌曲这类感性题材, 无法用类似科学的方法来说明及度量, 以平白直述的方式又嫌冗长啰唆, 如果词汇准备得不够多, 又会造成重复令人厌烦.
所以平时多充实, 可以在专业上更上一层楼.

我很喜欢看日本的电视节目, 如料理东西军, 电视冠军, 抢救贫穷大作战.
这几个节目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 达人.
有一次我同一位来至四川的同事聊到这个话题, 他听听没甚么感觉, 还反问说, 他爷爷种田种了五六十年, 可是他不觉得如何 ......
当时突然间有种顿悟的感觉, 原来达人只会存在于富裕的地方.
富过三代才懂吃穿.
M 型社会, 蓝海, 长尾讲的都是同一件事, 只是由不同角度来看.

一群达人尽情挥洒他们的专长, 当然会相当吸引人.
这周第一次看, 想法很多. 之后会再接着看, 如果有其它想法再提出来跟大家讨论.

2007-06-07

华丽一族与现代化商业

先谈一下这位作家山崎丰子的另一本着作白色巨塔.
白色巨塔是很难得的情况, 小说及电视剧都相同精采杰出.
特别是小说, 很难想象这本小说已经出版三十多年. 看着小说里人物的互动, 角力, 彷佛就像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或许原始的人性, 不论时空环境的变化, 都是一样.
而电视剧更不惶多让, 特别是剧中人物的选角, 相当优秀的, 或是说所选的演员, 真的把小说剧情张力呈现出来.
看这小说及电视剧是一种享受. 所以内容剧情就不多作介绍, 请各位亲自享受.

当初看华丽一族的小说及电视剧, 怀抱着看白色巨塔的期待.
可是我只能说, 期待有些落空.
基本上小说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可是电视剧就不怎么推荐.
先说电视剧, 剧中角色选得还不差, 除了木村拓哉之外.
我觉得他没有把铁平这个角色演好, 对比到唐泽寿明的财前教授, 差距相当大.
铁平这角色应该是开朗豪迈, 可是让木村演成无知幼稚, 特别几次和万俵大介的父子冲突中更为明显.

再来说小说, 这小说写在白色巨塔之后, 同样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呈现得淋漓尽致, 还是推荐非常值得一看.

本篇要讨论的主题, 启发点来至于这故事的商业背景, 如果以现代的商业行为来重新检讨, 或许故事会有不同的发展.

先来谈一下万俵大介的阪神银行.
不论在小说或是电视剧, 他都是有点负面的角色.
但对于他不顾一切维护银行的权益(或是他自己本身的权益), 先要给他鼓鼓掌.
对比到现在很多企业负责人, 事先自肥, 宣布重整, 撒手不管, 完全不顾股东权益. 大介这位企业经理人, 愿意出卖自己孩子而维护银行权益, 真是值得股东们尊敬.

大介先生的困难点来至于, 大藏省希望减少银行数量, 让每家银行经由合并增大银行实力, 他只能在可能被合并的情况下, 找到一条出路.
大半的剧情, 围绕在这件事情打转.
这里有一个问题.
在合并别人与被别人合并之间, 除了谋略的运用, 裙带关系, 应该还有其它选择吧 ?
说一句合乎潮流的话, 是否可以思考在长尾里面找到蓝海.
以蓝海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增强企业体质.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合并, 或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大介先生被大藏省的规则所束缚着, 如果只能生活在这个规则里面, 人与人之间只有零和壹的战争, 那种冲突是极其惨烈, 输的人固然甚么都没有, 赢得人也赢相当凄惨.
如果能够在这束缚之外, 另外找到一片天, 或许能制造出双赢机会.

另一个问题来至于大藏省所订定的游戏规则.
如果一个规则被订定下来, 可是大家在这个规则底下活得很辛苦, 要走没出路, 想尽办法也找不到蓝海, 要存活只能在这规则里面相互厮杀.
那应该就马上来讨论一下这规则订定的合理性.
大藏省订定这规格出发点是好的, 希望扩大日本银行的规模, 抵御外国银行入侵.
可是,
让银行合并, 真能抵御外国银行吗 ?
要抵御外国银行, 真的只有银行合并这一方法吗 ?
接下来我不便发言了, 因为银行业我不熟, 我无法替大介先生找到出路.
可是相关专业人士, 反复想一下以上这两个问题, 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更符合现实的新规则.

还有一个问题, 责任在于大藏省和日本政府之间.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如果日本的银行竞争力不如外国银行, 那要保护吗 ?
当然, 银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 所以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得到肯定的答案.
那换另一个问题, 如果日本的制鞋业竞争力比不过越南, 那日本要限制越南的鞋子进口吗 ?
这问题可以换成不同的产业再问一次, 大家也可以想想答案是甚么 ?
不过好象又找到另一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银行业讨论完了, 接下来讨论铁平所负责的阪神特殊钢.

兵者, 国之大事, 生死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出至孙子兵法.

管理企业追求利润就如同君王带领臣民追求国家发展, 任何决定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做成, 一切要以企业和国家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铁平是个失败的管理者, 他为了自己的喜好, 不顾广大的股东权益及员工生计, 将企业导向万劫不覆的地步. 结果是如此, 其过程不论是如何, 都不能拿来当成借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失败了就是失败, 即使泪流满河, 还是不能掩盖企业失败所要付上的责任.
铁平要为阪神特殊钢失败负上最大的责任.

骂完了, 接下来以现代商业行为来分析, 为甚么铁平所负责的阪神特殊钢会失败.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二 :
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财务观念淡薄.
未做好危机处理.
问题都出在企业负责人铁平身上.

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财务观念淡薄.
这种情况很多. 许多工程师, 技术相关主管, 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自信后, 看到老板一直赚钱, 自己却只能领微薄的薪水, 一定会有自行创业的念头.
总觉得自己的老板技术不行, 可是还能赚这么多钱, 自己创业一定可以赚得更多.
然后就看到一群人出来创业, 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

如果要这些失败的创业者解释失败原因, 大概会有百百种, 不是外在环境起变化, 就是合伙人有问题 ..... 怨天怨地, 反正都是别人的问题, 自己都没有错.
可是如果真要这样埋怨, 那就一辈子都不会有答案了.

真要追究失败的真正原因, 我觉得大概不外乎是钱烧完了, 后继无力只好收起来.
如果大家同意我的看法, 那我的问题就来了.
钱应该不会一下子就烧完吧 ? 为甚么这些聪明的创业者, 在钱烧完前没赶快补救 ?
或是这么问, 创业为甚么一定要这么烧钱 ?
当然每行每业的情况都不一样, 所以要认真回答上面这些问题, 大家大概会提出许多我无法判别, 无法回答的答案.

我们先不去想这些答案, 来作一个问题推导.
创业失败的原因是钱没有了, 所以钱很重要, 如果钱很真的很重要, 那就不能乱花.
又一需要很精确讨论的问题, 甚么叫不能乱花? 有没有标准? 如何来判定?
答案呼之欲出了, 就是正确的财务观念.
把以上这些问题化成财务数字, 让数字来协助我们做决策.
甚么样的情况, 要做甚么事情, 要花多少钱, 化成财务数字, 再加上一些专业的预估, 就可对决策所造成的风险, 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即使于平时, 财务报表也是一个企业的驾驶面板, 企业发展得太快太慢, 是否要采取一些行动, 如何行动, 财务报表也可提供一些决策的参考.
可是报表是死的, 如果企业负责人或创业者没有正确的财务观念, 那还是没有用.
所以创业者在技术方面有所成就之余, 要开始掌握企业的大方向, 就必须吸收这方面的知识, 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小说之中当然也有提到资金筹措, 设备购置, 及种种和金钱相关的决策, 但这些决定的基础都不是来至于财务报表, 看到的是激情, 雄心壮志, 日本的未来.
企业没有正确的驾驶面板, 或是企业主不管这些指针, 一味的暴虎冯河的蛮干, 企业不出问题也是很难.
所以故事到最后高炉爆炸, 企业被强迫重整, 后并入帝国钢铁.
高炉爆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客户已经不再购买产品, 特殊钢景气开始下滑, 银行提出警告的大环境下, 铁平还一意孤行要继续盖高炉, 凭借的不是数字, 而是一腔热血, 这才是失败的主因.
相反的, 如果企业体质佳, 产业前景看好, 发生高炉爆炸的异常后, 投资人还是会有信心继续将资金投入, 支持协助高炉建造.

未做好危机处理.
阪神特殊钢从开始到被并入帝国钢铁这一过程, 发生了几次危机, 每次危机来临都未能善加处理, 以致于对企业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终成万劫不复的地步.
故事过程发生许多值得探讨论的问题 :

建高炉的原因在于原料来源不稳定, 如果有自家高炉, 原料上就不会受制于人. 但在不兴建高炉的情况下, 是否可以稳定原料来源?
几次铁平同他父亲大介先生的交涉贷款事宜, 总是不欢而散. 在这种受制于人有求于人的情况, 却无法放下身段. 等发生了困难要别人帮你, 别人会吗 ?
美国轴承公司是阪神特殊钢的主要客户, 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策略并没有错, 可是为甚么没有把蓝子看好?
美国轴承公司片面终止采购合约, 为甚么阪神特殊钢没在对方毁约的情况下得到补偿?
美国轴承公司片面终止采购事情发生后, 为甚么不积极开展新客户, 或低价卖掉库存品?
如果连大藏省都发布景气低迷的警告, 为甚么不开始作准备过冬?
高炉爆炸后, 资金已经开始吃紧, 为甚么没人去筹措现金?
阪神特殊钢已经要进入重整阶段, 为甚么铁平还要赌气告他父亲?

经营企业危机一定会有, 如以见招拆招的方式来解决, 不积极思考如何健全企业体质, 那危机来临时, 可能过得了这关, 却过不了下一关, 企业绝对无法在稳定下成长.
更何况有些危机来临如青天霹雳, 令人当场不知所措. 而有些危机却是暗潮汹涌, 一点一滴的腐蚀, 令人无法察觉.
所以一定要由问题根本来着手.

故事中所提这些危机无法化解, 个人觉得来至于两个的问题:

狭小的人际关系及部属培育不足
故事中, 可以帮助铁平的人只有三位, 大同银行的三云总经理, 岳父大川议员, 他的父亲.
三云总经理因帮助铁平, 最后跟铁平一起被殉葬, 大川议员在故事进行到一半过逝, 铁平又和他父亲处得不好, 而且大介先生也有他自己说不出来的困难在.
所以发生问题可以帮助他的重要人物完全没有, 而且不积极栽培部属, 导致每件事情都要他亲自前往火线处理.
反观他父亲大介先生.
在人际关系上, 平时就有几位藉由裙带所拉上的重要人物可协助帮忙.
并沿着这些人的关系继续经营扩展, 最后甚至拉上日本总理这条线.
在其它方面, 大藏省里面有人可以帮他通风报信拿取资料.
自己企业里有人到处收集情报, 为企业扩展情报网络.
遇到困难问题, 银行内有人可以商量讨论对策.
甚至为了吞并大同银行, 不惜一切结识对方的副总经理, 并纳为自己所用.
在这种情况之下, 两家公司遇到危机, 谁能安然度过, 答案就相当清楚了.

宁折不弯的个性
铁平的脾气在故事里到处可见, 这边就不再提了.
可是当情势已经发展成对自己不利, 还不能放下姿态, 只能说明他的幼稚无知.
例如当企业被强迫重整之际, 为甚么还想和他父亲对抗要想去告他. 如果没这动作转而去求他父亲帮忙, 或许他也不至于被强迫离开阪神特殊钢, 也不会导致公司最后被其它公司并吞.
如果他还能继续在企业里面工作, 记取这次教训, 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是有的.
另一件事情就是自杀, 这也是相当无知的行为.

华丽一族, 以某一方向来看, 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商业小说.
故事开始的两个企业, 所处的情况没完全不同, 一个产业前景欣欣向荣非常看好, 另一个乌云密布面临着被强迫合并的危机.
可是经由不同的企业经理人, 不同的经营手法, 导致最后完全不同的结局.
其过程有相当多地方值得玩味.

当然一味的责备铁平也有不近合理的地方, 因为那背景是在三四十年前的社会, 在那个社会威权还是存在. 上面强压下来的命令, 底下人可以反抗的机会不多, 只能在规定的框框中求生存..
对比到现在社会, 那时选择性不多, 如果不犯大错倒是可以很安稳的过生活, 但如果走错一步路, 要翻身大概也很难.
现在的社会, 机会多, 但想要安稳过日子也比较难, 人的一生可能会失败得好几次, 相对的也可能会成功个好几次.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能的时代,也是愚昧的时代" (狄更斯-双城记), 应该是对现代社会最佳的脚注.

2007-06-03

长尾理论与驱势思考

长尾理论是甚么这边不讨论, 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讨论主题.
不过这真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如果有时间, 买本书来看还是了解这理论的最佳方式.

今天不讨论长尾理论, 要讨论的是因长尾理论的内容, 所引发的驱势和思考.

长尾理论来至于网际网络, 事实上长尾理论如果脱离开网际网络, 就不会存在.
可是现在这个世界上, 跟网际网络无关的事情, 大概不多了.
这就是驱势, 不管你喜不喜欢, 他就是正在发生中.
看准驱势, 顺势而为就可以得到许多好处. 抗拒驱势发展一般来说下场都不会很好, 除非可以从中找到一个蓝海, 并作到这个领域的第一名.

我们身所处的世界, 正在发生巨烈的变化. 有些产业缩小甚至不见了, 但相对的, 有些以前没有过的产业出现.
我们身在这样的环境中, 或许知道世界在变化, 可是不见得知道由何处开始 ? 为何而变, 甚至要变成甚么 ?
一本好的, 讲驱势的书可以得到这方面答案.
因为是他已经把变化多端的时事, 流行及种种目前所发生的事情, 分门归类作分析.
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 并辅佐大量的数据, 证明所作的分析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一本书看下来, 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这驱势的来龙去脉.

可是这其它隐含着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是从事跟网络相关, 或是我们从事跟网络相关, 那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甚么 ?
这是个好问题.
以实用的角度来看, 如果一本书, 或者一件事情没办法感觉有甚么帮助, 那就是没用, 书要马上丢到垃圾桶, 事情要马上停止. 不能用增广见闻这个烂理由来搪塞.
当然我们不用每件事情都用这么严格的角度来看, 不然生活就过得太辛苦了.

有些人可能开始引用书中的理论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 ...... 依这理论 ...... 可以 .....
真的吗 ?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兹, 哈佛念到一半去创立了微软, 现在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
可是, 如果是我们, 在那个时间点, 相同的决策点出现, 我们会作相同决定吗 ?

会吗 ? 真的 ?
这问题就像是长尾理论里面提到许多成功的例子一样, 书是这样写, 事情也真的这样成功, 可是在那个时间点, 我们会作相同的决定吗 ?

诚实的说, 大多数人还是不会, 我们都是平凡人, 只会作平凡的决定.
也因此, 比尔盖兹, Google 在世界上才会只有一个.

如果答案是 "不是", 那是否可以说这本书对我们没帮助 ?

或许先换另外一个主题, 讨论 "书" 这件事情, 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本书会写成, 起初都是因为作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 这刺激的主题和作家原本的认知不同, 引起作家的兴趣, 接下来就是一段对这主题探索的过程.
讲白话一点就是, 先有灵感, 然后一边收集资料, 一边编作成书.

一本书所透漏出来的, 不只是作家所要表现的这个主题, 还可以看出作家对这主题的思考过程.
可以这样比喻, 如果我们和比尔盖兹一样, 在大学的时候面临了决策点, 大家对未来作了类似作者相同的思考, 相同手法收集整理成类似长尾理论的企划书.
如果以这企划书所反应出来的内容, 大家再重新思考上面所提出的问题, 我该去创业吗 ?

所以书中隐含著作者对一个主题思考, 探索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套用在不同对象, 不论是从事跟网络相关无关的产业.
看看别人如何写书, 如何思考, 如何收集资料 ......
对应到自己在作这些事情是如何作 .....
如果以这角度来看这本书, 应该可以得到相当大的启发.

长尾理论是本很优秀的书, 一位优秀的作者, 以优秀的思考方式, 所承现出来的极为优秀的企划书.
如果大家所重视, 所讨论的是跟我们不太相关的企划书内容, 却放弃了对我们极有帮助的思考过程.
那我只能说我们失去的会比得到的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