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1

恐惧之邦 (State of Fear) 2

书中有一段剧情, 描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环保人士的对话, 可以当作血汗工场的开场.
场景在私人飞机上. 科学家在受到环保人士, 环保基本教义宗教的轰炸之后.
他开始问这位环保人士的个人情况, 他住甚么房子? 用多少佣人? 有几部车? 甚么车? 为甚么会买这部私人飞机?
原来这是个非常有钱的环保人士.
科学家开始计算他房子跟车子所消耗的资源, 用数据把结论总节出来:
不用费心去宣传环保的理念, 只要把他自己的排场缩小, 缩小所及节省出来的能源够许多人用许多时间, 他所要的环保效果马上展现出来.
这场对话最后当然不欢而散.
这透露出一个讯息. 我已经有的是我的, 你和我是不同的. 你必须听我的, 我会跟你说你应该如何过生活.
这情况好象经常出现.
中国经济掘起, 消耗大量的原物料, 美国马上提出警告. 可是实际上美国每年所消耗掉的原物料还是比其它国家多很多.
西方媒体指责血汗工厂的不人道, 可是他们自己还是会想买物美价廉的 iPod.
甚至投资人会把钱投入血汗工厂, 期望得到更优渥的报酬.
南美的雨林很重要, 可是雨林砍伐用来种殖的农产品, 却是出口到这些宣称要保护雨林的国家.
所以血汗工厂的真相就是, 一些人用一些借口想达到他其它方面的满足.
不论他是想从中得到环保斗士的名声或实际的经济利益, 可确定的一点是, 那些在工厂里面的人完全得不到好处.
最恶劣的一种目的想法, 我比你优秀, 你必须听我的, 你应该要过这种生活. 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
工厂血不血汗我不知道, 我说不知道是在于我不知道用甚么标准来认定.
如果用 18 世纪的伦敦, 19 世纪的美东, 那应该算还不错. 至少现代科学技术, 普遍的生活环境都比以前佳.
如果要跟西方工厂比当然比不上, 因为成本跟本不同, 如何期望其它部份会一样. 除非每个买 iPod 的人, 愿意把这成本加回去.
血汗工厂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主题. 上面所讲述的这些事情也牵涉到许多层面, 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谈完.
我也不期望我这篇文章能起甚么作用. 只希望大家多思考, 往深处去想, 会发现一些人性上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最后真的来讨论这部小说.
作者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 只能残酷的说 “每况愈下”.
当然作者写作技巧越来越好, 每部作品还是在水准之上, 令人惊艳.
可是在作者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 “侏罗纪公园” 之后就很难找到激赏之作.
书中场景全球化, 书中人物使用的是先进的科技, 可是还是难以跳脱, 作者极力想表现的科技危机, 和如动作片一般的剧情, 更不用提对人物内心的刻划.
书里面的危机很难不让人感到, 因为要呈现危机所以只好这么写. “奈米危机” 也有相同的问题.
剧中的好人, 全球到处抢救, 书中花了许多篇幅这上面, 这当然不是不行, 只是跟读者当初期望不同. “时间线” 更为严重, 根本不是科幻小说, 是一本中古时代的战争小说.
而且这几部小说都有个共通的问题, 科学家兼动作派名星.
全世界不是都有美军基地, 美国不是有三角洲部队, 怎么到最后都是这些人在解救世界.
不然就是真有专业武力, 可是一下子就被消灭, 最后还是要依赖这些科学家.
而书中那些环保恐怖份子, 并无较深入的描述, 令人感到他们只为作恶而作恶, 这也是另一个问题.
小说确实有表现出作者的用功及用心, 应该花了许多时间作资料的整理及考据.
可是把小说写得跟大学论文一样, 而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硬邦邦的由剧中人口中说出. 这也是一个可以改善的问题.
这方面的小说原本就不好写, 科技虽然一直有新东西出现, 话题一定会有, 可是毕竟不是以人为主轴.
跟写律师, 法院, 医生, 病人, 政治的一些书籍比起来, 会有先天上的困难.总体而言, 还是值得一看, 不过书有点厚, 要花不少时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