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4

秘密協商擋掉香港的未來

原文 : http://edition.cnn.com/2017/06/18/asia/hong-kong-handover-china-uk-thatcher/index.html

香港 (CNN) 兩位領導人坐著相隔幾英尺, 中間隔著一張蓋著綠色絲絨的長桌.

他們中間擺著符合規定的英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眾人鼓掌下,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及中國總理趙紫陽用黑色鋼筆簽署了大量紅皮文件, 然後相互握手.

從此,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聯合聲明下, 英國即將結束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統治, 中國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取得這個城市的統治權.

雖然這對他們未來及自由有深遠的影響, 但沒有任何香港人參與這項討論, 他們也無法對最後決定提出意見.


領土條約

英國透過三項條約取得目前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領土主權. 和清帝國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分別在一八四二年及一八六零年), 香港和九龍半島的領土被割讓給英國.

一八九八年, 倫敦同意向清帝國租借所謂的新界, 這大大增加了香港殖民地的領土範圍, 但也是因為這項舉動, 導致英國統治的結束.

清帝國 -- 及其繼承者, 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放棄了香港及九龍半島的主權, 但新界的租借將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三十日期滿.

一九八二年英國外交部的一份備忘錄提醒柴契爾夫人 "不論如何我們在新界的主權只能到一九九七年, 而其它領土的主權我們也無法保有."

鍾逸傑 (David Akers-Jones), 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七年香港布政司, 他的回憶錄 -- 英帝國隨著戰爭逐漸崩解, "殖民地大片租借的土地新界, 租約即將到期, 香港已經察覺到不確定的未來即將到來."

這裡不會像是英國多數的殖民地一樣會有獨立的選項. 在一九七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之後, 北京成功將香港 (跟隨著鄰近葡萄牙殖民地澳門的腳步) 由 "非自治政府" 領土名單中移除, 完成聯合國所承認的 "確認享有完全獨立及自由."


秘密會談

一九八二年柴契爾夫人訪問北京, 成為第一個面對中國共產黨的英國首相, 正式就香港的未來進行談判.

最初倫敦希望, 即使未來合法的把主權交給中國, 他們對於這個城市還是擁有重大的控制權.

柴契爾夫人的內閣秘密討論內容 -- 經由解密 -- 他們建議新界的土地租約可以轉成無限期 "如果中國人願意, 英國人的管理在一九九七年之後就可以持續."

這項建議被北京認為 "不需要也不洽當" 否決掉, 當時英國駐中國大使佩里西.卡拉多克爵士 (Sir Percy Cradock) 在一九七九年九月的一份備忘錄描述這是一個 "令人失望的答案."

三年之後柴契爾夫人準備再前往北京, 一份為她所準備的簡報描述 "如果沒有意外, 香港未來議題一定會在這次會議中被提出來." 當她在北京那段時間.

儘管如此, 英國外交部仍然持續努力保留行政權力, 就算是無法取得統治權也要持續下去. "經由英國持續管理, 由行政部門來確保自治權力, 一貫的作法會讓大家有信心, 特別是廣大的投資者" 一九八二年三月有份備忘錄如此寫道.

英國法律規定, 大部分內閣文件產生後二十年到三十年將會解密. 雖然這些文件大量引用中國官員的說法, 但北京方面很少公布關於這次談判的官方說法.


繁榮與穩定

一九八二年四月, 香港的未來法律定位開始進行.

在前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思 (Edward Heath) 及中國主要領導人鄧小平的會談中, 鄧小平表示中國新憲法將 "特別允許設立特別行政區" 不同的法律及經濟制度是可以運作的.

卡拉多克爵士寫給柴契爾夫人的秘密備忘錄 "希思說, 為了中國及人民的利益, 由英國來管理香港這項建議是不可能成功".

這時, 鄧小平提出治理香港的新原則 "一國兩制", 這個城市將可保有 "資本主義" 經濟及有限的民主自由, 但主權將移交給北京.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柴契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趙紫陽. "(趙) 說, 有兩原則 (關鍵) -- 主權, 以及香港的繁榮與穩定" 會議紀錄記載 "如果在這兩項要選擇一項, 中國會把主權放在繁榮與穩定的前面."

第二天, 柴契爾夫人會見了鄧小平, 這期間老革命派提醒鄧小平 "中國政府正式宣布決定收回香港, 不得拖過這一兩年時間".

柴契爾夫人離開北京, 討論仍持續進行, 最後在一九八四年由她和趙紫陽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


沒有詢問任何香港人

全部討論過程由柴契爾夫人內閣所掌握, 秘密備忘錄顯示, 首相關心的是要保住香港市場 "信心", 避免結果像福克蘭一樣, 在一九八二年英國和阿根廷發生戰爭.

前香港民主黨主席劉慧卿 (Emily Lau) 表示, 香港人知道 "所有人 (英國人) 關心的都是貿易 ... 至於香港人民的幸福就只能排第二".

她也提到福克蘭群島, 並表示這兩件事很不一樣. 劉女士說, 島上 "只有一千八百人和成千上萬隻綿羊", 在一九八二年阿根廷入侵之前, 一九七零年英國及阿根廷的談判福克蘭人都有參與.

相比之下, 雖然之後香港人參與起草城市小憲法, 就是所謂的基本法, 但在交接談判中 "無法起任何作用".

一九八三年香港立法局議員代表這個城市意見作最後努力 -- 因為這些意見不利於中國統治 -- "沒有結果". 歷史學家伊恩.史考特 (Ian Scott) 表示 "中英兩國政府已經對領土達成共同協議, 他們都不想再修改了".

因為會談的秘密性質, 使得邀請香港參與公共意見變得不可行.

"中英雙方都曾公開邀請香港人表達他們的意見" 立法局議員王霖 (Wong Lam) 在一九八四年三月一個香港議會會議表示 "但如果對於在進行的事情很不清楚或完全不知道, 那是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 ?"


推與拉

就香港民主運動這部分來說, 香港人在談判期間的對待, 讓他們對英國人留下極大的憤怒.

"我認為英國人很多問題都沒有回答" 劉女士表示 "不給我們民主選舉, 不允許香港英國公民到英國居住. 我們是三等公民."

柴契爾夫人簽署完條約訪問香港, 當時有位劉姓記者指責她的行為 "將超過五百萬人, 交給共產黨專制政權".

柴契爾夫人回答說, 英國已經 "作了所有可以為香港所作的事", 並補充說明, 劉先生應該是這城市裡面, 唯一對這交易有所不滿的人.

由陸續解密的文件來看, 在交接談判很久之前, 英國官方就有意在香港導入更多民主, 但遭到北京憤怒的拒絕.

一九五八年, 當時中國總理周恩來據說曾經向英國官員表示, 允許港人治港將是 "非常不友善的行為". 一九六零年另一位中國官員威脅說, 如果英國試圖讓他的殖民地更民主, 將會增加中國入侵的潛在風險.

彭定康 (Chris Patten) 末任殖民地總督, 他在一九九五年民選議會選舉中大量增加議員人數, 北京提出大量的投訴抱怨, 並警告回歸後將指定一個新的立法機構來取代目前這個. 這是這個城市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多數民主議會.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彭定康搭著不列顛尼亞號遊艇離開香港. 當選議員潛入議會大廈陽台, 香港民主黨主席李柱銘 (Martin Lee) 對著大群群眾表示, 他和他的同事將會再回到這裡

"民主的火焰已經燃起, 並燃燒在我們群眾的心中" 他說 "這永遠不會被澆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