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4

一百年後我們講那種話

原文 : http://www.wsj.com/articles/what-the-world-will-speak-in-2115-1420234648

1880 年, 巴伐利亞一位神父發明了一種新語言, 希望讓全世界的人們方便溝通. 他混合了法語, 德語和英語, 創造了一種新語言沃拉普克. 發音很奇怪, 後綴像拉丁語, 因為不是很容易使用, 用的人很少.

這種語言出現曾引起人們注意, 但很快被另一種新語言所取代. 希望語, 或稱世界語, 這種語言學起來比較容易, 熟悉語言規則的人可以在一個下午了解它的使用方式.

但這一切都不重要了, 世界語已遠離舞台, 另一種新興語言逐漸成為國際語言 : 英語. 兩千年前, 英語在只在鐵器時代丹麥部落中使用, 那時還沒有文字. 一千年前, 英倫三島上流社會使用法語, 英語只在低下階層的人流通, 當時沒有人能想像英語現在的情況. 據估計, 大約有二十億人使用英語, 世界上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正在使用.

科幻小說常有全世界都使用一種語言的場景, 但這種想像頗具災難性, 令人擔心英語將讓其它語言的消失. 人們可以愉快的使用數千種語言的其中一種, 沒有人想失去這種多樣性.

但這麼多語言存在也是會產生問題, 聖經中巴比塔的故事提到, 神的旨意要人們無法相互了解. 或許有人會問, 如果大家都講相同的話, 會有人希望像現在這樣被多種語言所分開 ?

還好, 擔心英語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語言還言之過早. 我們還是會持續保留語言及文化的多樣性, 英語之外主要還是母語, 很難想像不用母語和我們的親人講話. 也很難想像日本人不講日語, 希臘人不講希臘話. 英語的流行只是讓我們跟不懂母語的人保持一種溝通方式, 懂母語的人還是會用母語.

隨著英語在世界上流通, 有些語言要消失也就在所難免. 如果一位現代人到了一百年後, 語言可能發生兩項重大變化, 一是有許多語言已經沒人使用, 另一項是語言相較於現在簡單許多, 特別是言語簡化比文字書寫來得快.

有人可能會抗議, 為甚麼是英語不是中文, 使用中文的人口數和中國經濟的成長, 中文應該是會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 問題是英語已取得先機, 不只向下紮根還開花結果, 大量的印刷品, 教材和媒體都是英文, 要轉換到其它語言要花相當大的力量. QWERTY 鍵盤和交流電的就是相同原因被保留下來.

而且, 成年之後才要學習中文非常困難, 特別是能有效掌握中文書寫的人大都是在中文環境下成長. 以前也是有許多難以學習的語言, 如希臘文, 拉丁文, 阿拉姆語, 阿拉伯語, 俄語甚至於中文都被許多人使用, 但最後都未能取代英語, 因為英語比起這些語言相對容易, 這也它的地位難以憾動的原因之一. 而且許多強權並未推廣他的語言, 就像蒙古和滿族統治過中國, 但中文還是繼續被使用. 如果中國統治世界, 英語應該也會被相同的被對待.

到了 2115 年世界上可能只剩下六百種語言, 而不是現在六千種. 日語當然會被保留, 但使用人數不多的語言就比較危險. 殖民也常導致語言消失, 使用母語的人數逐漸減少或使用母語會受懲罰, 都將造成語言消失或垂危, 例如北美的原住民和澳洲的土著. 都市化將加快某些語言消失的速度, 人們遠離家鄉會慢慢失去說母語的能力.

儘管文字有許多好處, 但它會威脅語言的多樣性. 現代社會把語言用文字記載, 正式且持久保存, 好像真實且合法. 而數百種常用語言之外, 沒有文字的語言就逐漸要消逝, 特別大家覺得要有文字才能稱得上是語言. 在美國及以色列人有好幾十萬人從小每天使用的猶太國際語, 因為不常書寫就被稱為垂危的語言, 這可能就要思考一下.

簡單的說, 使用較多人說的語言會有比較多機會, 而少數人使用的語言可能會導致落後, 除非語言可以書寫成文字, 否則不要用少數人的語言和幼童溝通. 我們都知道成年人要學習語言很困難, 就不要浪費幼童語言學習的最好時機.

一些只有某些區域老人能流利使用的語言, 要把這些傳承下去是非常有挑戰性. 美國西南部納瓦荷語區域有個政治家克里斯.迪謝尼被否決擔任當地代表, 因為他的納瓦荷語不夠流利. 有些人希望他能改善他的納瓦荷語, 但這個挑戰相當困難. 納瓦荷語動詞沒有規則的變化, 每個動詞每種變化只能死記, 說話的音調也有類似的情況.

一些少數人使用的語言都有相同的情形, 語言的變化是隨著人們,隨意的習慣而改變, 有時你會用 "將" 來描述未來要去作的事情, 例如 : 我將買它. 下個時刻卻用 "我要去買它", 因為要去就是打算作某一件事的意思, 也算是將要去作某件事, 這種情況持續下去, 很快的就會變化成沒人聽得懂.

許多語言都會發生這種多變化的情況, 遠遠超過溝通所需的細微需要. 例如在語言要區分他或她其實並不重要, 英語在這方面就比較沒問題.

他或她這種語詞變化倒是還好. 語言不能像樹木一樣隨意修剪改變, 但兒童之間卻很容易的發展出奇怪的用法. 南非 "敲擊" 這個土話有十二種不同的發音方式 (土生土長的人因為經常發特殊的音還導致喉嚨突起). 對於習慣使用英文的人來說, 中文必需區分四聲已經是非常難以學習, 而南亞苗族有八個音調, 不同音調還有不同含意.

這些語言驚人豐富內容也導致它們難以學習而容易消失, 特別是人們成長之後忙於其它事情, 就比較難再學習困難的事物. 我們必需非常努力才能讓這些語言存活, 但實際上我們很少用這些語言養育孩童, 可是這卻是讓語言能完整保存的最佳方式.

一些地區在學校教他們重新整理過的母語, 這些整理過的母語詞彙較少文法也較簡單. 例如一個使用英語及蓋爾語的人, 可以很自豪的說, 現在他們使用的愛爾蘭蓋爾語是新蓋爾語. 就像這樣新版本語言產生, 會是過去千年語言發展趨勢的一部份 : 更簡化的語言.

這種轉變第一波發生在技術發展到讓人們能大量遷徙. 當大量人口跨越海洋或武力進入某個地區, 當地的人們可能要開始學習新語言. 我們都知道, 成年人比起幼童較難掌握語言的細節, 結果就是語言簡單化.

例如維京人在八世紀入侵英格蘭, 透過婚姻融入當地社會. 當時學校只服務貴族, 也沒有現代媒體, 孩童只能聽大人講的破碎古英語, 他們成長之後就發展出我們現在使用的英語. 古英語有三種性別五種語義及相當複雜的文法, 就像現代德語對我們來說非常難學, 但透過維京人演變為現代英語, 成為歐洲少數非生物無性別的語言. 中文, 波斯語, 印尼語及一些語言也有類似演化過程.

第二波語言簡化發生在幾個歐洲國家將非洲奴隸送至農場, 或強迫一些人搬遷到其它地方. 人們必須快速學會語言, 所以學得比維京人的英文還要差, 經常只學到幾百個單字和零亂的句形結構. 這些語言無法滿足生活所需, 就會以這些語言為基礎發展出全新的語言. 新語言可以表達人類細微的情感思想, 且發展時間不長不會產生不需要的不規則動詞變化. 這種語言稱為克里奧爾語, 混成語或混合語(多種語言的統稱).

使用混合語比老語言容易很多. 例如海地的混合語就不像苗語或納瓦霍語這麼複雜. 這語言源於法語, 但沒有船性別為男桌子為女的變化, 法語難學這也是原因之一.

合語產生於教科書所說的大航海時代. 非洲士兵在蘇丹創造出阿拉伯混合語; 當地人在新幾內亞創造德語混合語. 澳大利亞土著創造英語混合語, 並流傳到周圍區域, 如新幾內亞, 這語言在當地稱為巴布亞皮欽語, 為當地官方語言之一, 但那裡仍有數百種不同語言被使用著. 其它還有像牙買加混合語, 南卡羅萊納混合語, 維德角混合語等.

現代人口流動造成第三波語言簡化. 世界各個城市裡使用多種語言的移民兒童, 會習慣使用當地語言而省略掉其它語言中比較困難的部份, 如不規則動詞或非生物的性別, 因而產生一種新語言, 這種語言是原本兒童父母使用語言的折衷變形.

語言學家尚未對這種語言正式命名, 從德國的 Kiezdeutsch (青少年德語) 到挪威的 Kebob Norsk, 塞內加爾市區的 Wolof 到新加坡的 Singlish (新加坡英語), 我們正在見證這些更簡單更優化的語言誕生. 雖然這些語言還只用於交談尚未印成文字, 但也可能像猶太國際語一樣被一直使用.
語言簡化不應該被視為文化倒退, 所有演化過的語言在意義上還是完全的語言, 就如同前面提到, 一位熟悉舊英語的人聽到現代英語, 會覺得困惑並感覺其破碎. 任何語言中不規則動詞變化, 有八種音調, 桌子的性別是女都是意外產生而不是設計出來.

希望這些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的語言能用現代工具記錄下來供後人參考, 我們也許會後悔六千種不同語言最後被六百種所取代, 但是如果有更多人除了母語之外, 能多一種語言和別人溝通, 那就值得慶賀.

有點奇怪, 為甚麼巴比塔故事裡大家使用相同語言不被祝福, 反而要受詛咒大家講不同語言. 未來語言將更容易學習, 這會讓事物更多元人們更能相互了解. 未來如果英文主宰世界或許不是件好事, 但至少不會是災難.

沒有留言: